中科院微小卫星研究院:发射成功率100%(4)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4-12 09:02:46
浏览

实际上,当2015年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开机时,负责这颗卫星总体研发的科研人员中,75%是“80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像李绍前这样的“新手”。

浩瀚宇宙 中国标志

2015年3月30日,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遨游太空;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飞天……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总装大楼里有一面“卫星墙”,但凡有来访者,无一不对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取得的累累硕果赞不绝口。

让这面墙熠熠生辉的,除了有国家卫星事业快速发展、中科院支持科学卫星研制的时代机遇,更离不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实施机构改革所带来的推动力。

机构改革的攻坚期,恰恰是卫星研制任务的密集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需要同时研发导航卫星、通讯卫星,甚至更复杂的科学实验卫星。在这个关键期,此次改革中新成立的电子、控制、力热、软件4个专业研究所,释放出意想不到的创新活力。

“专业研究所不仅仅是做某一个项目,而是要支持完成多个型号任务,这与以往考虑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大家逐渐适应了新的变化。”朱振才说。

科学实验卫星的第一要务是满足科学家的需求,但是科学家在提出理念的时候,并不了解卫星载荷的功能。

多年来,我国卫星研发都是以平台为中心。在竞标暗物质卫星项目时,设计团队提出了以载荷为中心的颠覆性设计理念,这相当于根据“货物”大小来定制“货车”尺寸。

最后,整颗暗物质卫星重1.8吨,其中载荷1.4吨,平台只有450公斤,完全颠覆了过去卫星的载荷与平台比例,并且,整整节省了几千万元的火箭运载费用。

在暗物质卫星交付时,科学家给它打了满分。运行三周年时,“悟空”号依然保持非常好的状态,经评估,“悟空”号将延期工作两年,为我国空间科学探索事业作 出更大贡献。

现在回顾起来,朱振才说:“暗物质卫星的成本优势很明显,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探索出一条比较容易实现、影响大、成本不太高的路径,不让科学家的想法因为经济能力不足而延迟。”

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卫星大多数在轨时间都大大超过设计寿命。“墨子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采取了新的设计,完成既定科学任务后,还可以随时接受地面指令,开展新的科学实验。

除了暗物质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也通过新设计实现“瘦身”,从原先的几吨一下瘦身到800多公斤,原本十几个分系统需要20多台计算机控制,现在优化为仅有1台,大大提升了卫星的可靠性。

在这个过程中,北斗导航卫星采用的新技术占比超过70%,其中不少为全球首创。而通常情况下,航天领域卫星采用新技术的比例不会超过30%。

导航卫星研究所是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两个应用型研究所之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工程2016年启动实施,计划2020年前发射30颗卫星,该所承担了10颗北斗三号卫星研制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以前一颗卫星需要三四年做出来,现在我们两年做8颗卫星。两相比较,我们完成了16倍的工作量。”导航卫星研究所副所长沈苑说。

对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贡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如是评价:“因为有中科院的参与,提升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水平,极大加速了北斗组网的建设进程。”

“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提到了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