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小卫星研究院:发射成功率100%(5)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4-12 09:02:46
浏览

但在这群年轻人心中,习主席的“点赞”更像是一种巨大的鞭策,北斗导航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完成:在轨卫星运行支撑、开展下一代卫星导航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北斗四号的卫星设计……对他们而言,卫星研制事业始终在路上。

在这场改革中,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还成立了一支“特战队”——新技术中心。组建之初,16位年轻科学家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开启了前沿空间技术的“逐梦之旅”。

“面向人类未来在太空中越来越广泛的活动,我们将开展太空生命科学在轨实验,通过干细胞体外多代培养、智能换液和智能筛药技术,实现科学实验的智能化、低成本、高频次……”

2018年7月17日,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决赛现场,新技术中心丁国鹏牵头的“低成本太空生命科学实验”项目,让在场的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

这项从科学需求到技术创新再到工程实现的全链路构想,当场获得500万元经费支持。

“以往是先有了科研任务再招聘人才,现在我们反过来围绕人才的科研特点,为他量身定做科研方向。”新技术中心主任张永合说。

而为了呵护这株“幼苗”,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为新技术中心划拨专门经费,并约定中心成立的头三年不进行考核,目的就是让科研人员潜心科研,不再为争取项目浪费时间。

这支“特战队”聚集了一批“爱玩”的年轻人,大家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天马行空,去尝试一些其他人都不敢想的事:

探索空间可重构模块化技术,打算在太空中玩“变形金刚”;专注于发展智能视觉技术,让航天器模块未来的交会对接更加自主;为低成本、高智能的深空探测小卫星做技术准备,争取在2025年前实施着陆小卫星,探寻生命与水的证据……

改革之初,相里斌期待新技术中心能够“成为一块磁铁、一个创新的核心,体现中科院在卫星创新方面的火车头作用”。在变革发展的浪潮中,它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着……

开放包容 星海先驱

从2014年科研经费9亿元,到2018年科研经费突破23亿元;从几年一颗卫星,到2018年发射15颗小卫星。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中,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航天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支主力军。

在微纳卫星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纳所),全部由“85后”组成的团队正在做着技术储备,试图为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打开一扇商业航天的新窗口。

“我们面向国际发展前沿,瞄准新概念、低成本的微纳卫星,有力开展创新攻关。”微纳所所长陈宏宇介绍,目前研究所已成功研制发射了10颗微纳卫星。

2015年底,微纳所研发了一颗重仅2公斤的立方星,用来采集全球民航、船舶和北极航道信息。当时用的推进器是从瑞典进口的,微纳所两名年轻人就琢磨着,能否用上中国自己的推进器呢?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交出了答卷。

面对市场对卫星的大批量需求,微纳所也在计划打造一个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平台,目前已形成50公斤级别的微纳5000与100公斤级别的微纳100两个系列微纳平台,为实现年产100颗卫星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