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武:终有一日,要让别人解中国人出的数学题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04 09:54:44
浏览


 
张寿武:终有一日,要让别人解中国人出的数学题  
 

数学家张寿武去普林斯顿大学上班的时候,办公室通常会开着门。任何学生都可步入交流。张寿武通常会告诉他们自己眼下在做什么研究,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你解出来,你就超过了我。”

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他的博士生张伟会走进来讨论,聊着聊着就岔到了诗词和书法,“聊完之后我才发觉不对,这家伙根本不是来聊数学的。”

当年还会善意提醒 “不要到我办公室里胡说八道”的张寿武,如今谈起得意门生的语调格外轻松而喜悦:“张伟知道的东西比我多多了,懂得更多的是刘一峰,数学里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

毕竟,37岁的张伟已经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系教授,33岁的刘一峰则是耶鲁大学的副教授。他们的名字被在拉马努金奖、华人数学最高奖“晨兴数学奖”等荣誉衬托,无疑是国际数学界的耀眼新星。

再加上37岁的伯克利副教授袁新意、2018中科院年度创新人物田野,张寿武的门下蔚然成林。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曾经给出过这样的评价:“带学生,张寿武是欧美数学家中出类拔萃的。”

这些盛放的桃李,悄然实现了张寿武的那一句“超过我”的寄语。张寿武把学生分为三类:“最好的学生把文章做完了,让我签个字就行了;稍微差一点的话,我给个题目,他做出来;最差的是我给的题目他做不出来,我做完之后还要讲给他听。”

在他看来,最好的学生是不应该向老师要题目的。他们不仅是解题高手,甚至是出题高手。那么,老师还有什么可以教给他们?

“成功我是没办法告诉他的,我只能告诉他什么叫失败。我把心里想的、经历过的失败都告诉他,让他不用再经历一次失败。”

“我只能告诉他们什么叫失败”

对优秀学生“放养”式的教育,或许来自于张寿武本人早年的自学和求学经历。从安徽农村走到普林斯顿,这个停留过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奥本海默等大师的地方,离不开梦想的推动和良师的指引。

从小学四年级读到有关陈景润的报告,数论研究这个梦想就在张寿武的人生中扎根。高考数学失误进入中山大学化学系后,他不惜装色盲以转入数学系。张寿武对代数的兴趣引起了一位同样想钻研代数的老师的注意,邀请他开讨论班,与教授们一起学习。

考取中科院数学所的研究生后,张寿武继续自由地钻研,导师王元院士“是一个极为开明的老师。”“他本身研究解析数论,是个大专家,居然允许自己的学生完全不做自己的东西,放在今天,他的这种度量、这种气派也是很了不起的。”张寿武如此注释王元的“开明”。

随着年龄渐长,张寿武不自觉地开始从探索者切换为传播者的角色。他把这份自由度和交流度转播了下去。 “我的学生,包括做毕业论文的本科生,每星期可以跟我聊一个小时,所以他学的知识全是活的。”

张寿武觉得自己的性格占到了一部分因素:“我不算能很会教别人,但我喜欢跟不同的人相处。”

“我本就是乡下人,各种水平和层次的人我都接触过。不管跟什么人聊天,我都能很快理解对方的想法。而且能顺着别人的想法去转,绝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别人身上。”

尤其是张寿武口中那一类不需要等着老师出题的学生,“你说我能教他什么?我自己都搞不懂我要怎么教他?但我愿意花时间跟他讨论。”

“成功我是没办法告诉他的,我只能告诉他什么叫失败。我把心里想的、经历过的失败都告诉他,让他不用再经历一次失败。”

“我们的问题是,怎么帮助最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