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学子:读“应崇福归国途中的一封信”(6)
我不想用简单如“伟大”这种字眼去概括他,就如同他在信中提及,他做这个决定,不是没流过眼泪,也难免软弱下来。他和我们一样,会在取舍中犹豫、彷徨。
按以往经验,我们在看科学家的传记时,对此的叙述都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一片溢美之词,仿佛这些科学家都是生来伟大的。但这封信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其实,应崇福先生的回国,他要放弃很多东西,也许这一走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那里有他的恩师、知己,也有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但恐怕再也不能见面了。这其中辛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应先生依旧选择回来,历经辗转,踏上故乡的土地。我想,即使他重新选择,也会是同样的结果。在他心里,异乡终究是异乡,建设祖国的愿望终究会战胜现实的取舍。
我想这就是应崇福先生的伟大之处,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气迈出这一步。
以前,我只是单纯地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因为这是我的追求,是我所热爱的事业。在我心中,科学家是理想化的职业,追求宇宙真理,研发高新技术。但现在,我意识到科学家必须要承担来自国家与社会的责任。
通过这封信,“家国情怀”这个词脱离了教科书中的生涩与呆板,生动地走进了我的内心。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那些像应崇福一样的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选择回来建设祖国。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奔月”,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落后的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说的是,他们凭借的不是轰轰烈烈的“我要如何如何”的雄心壮志,而是朴素的“我要为国家做点事”的爱国热忱。
(王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应崇福信件原稿
1955年,应崇福归国前在美国留影。
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中国科学报》 (2019-05-10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