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放出500万只中看不中用的雄“花脚”(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27 00:32:46
浏览

  另一个更好的方法,是用一种叫“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细菌感染蚊子。这种细菌对人体无害,但能感染很多昆虫,并影响昆虫的生殖细胞。

  当然,也是从雄蚊子下手。受到细菌感染的雄蚊子释放到野外后,当它们与未受感染的雌蚊子交配时,有沃尔巴克氏体的精细胞遇到不含同种细菌的卵细胞,“胞质不融合”现象会让虫卵无法存活,从而达到让蚊子绝育的效果。而这种改造也一点不影响蚊子先生的“雄风”。

  细菌感染的方法在小规模试验中确实效果很好,可以把蚊子完全消灭。然而在更大范围实施时,存在一个风险:研究者要把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挑出来消灭,漏网雌蚊被放到野外的话,还能继续生“二胎”。

  在中山大学与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创立的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奚志勇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将辐射和细菌感染两种方法,做了组合和优化。

  科学家们首先让白纹伊蚊感染三种沃尔巴克氏体菌株,保证雄蚊和野生雌蚊绝后。随后,研究人员结合了低剂量辐射让蚊子们不育。这么做的好处是,被细菌感染的雄蚊即便被放出去,也没有风险,同时保证受到辐射的雄蚊仍具有相当的生殖竞争力。

  在《自然》上发表的这项研究,让科研人员减轻了筛选蚊子雌雄的压力,养绝育蚊的“蚊子工厂”产量大增,每周可产生一支500万只雄蚊子组成的绝育大军。

  野生蚊数量锐减90%

  终于能过个无蚊的夏天

  经过实验室内的小规模成功,以及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论推演后,研究团队经农业部批准,展开了“以蚊治蚊”的开放式田间试验。

  研究团队与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疾控中心合作,选择了两个相对隔离的小岛,从2015年起大规模投放“绝育”蚊子。

  在2016年和2017年,每逢蚊子的繁育季节,每周、每公顷有16万只既受过三重细菌感染又受过辐射的白纹伊蚊登场。在随后的时间里,科学家们每周监测蚊子卵的数量和成体雌蚊子的数量变化。

  正如科学家们的预期,控制效果十分喜人。持续两年,在释放蚊子的试验点,相比对照地点,野生蚊子数量锐减90%左右!

  种群遗传学分析显示,仅剩的蚊子可能是从研究地区之外的地方随着人类活动迁移进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蚊子数量的大幅减少也从岛上居民的直观感受中反映出来。两个岛上,蚊子的叮咬率分别下降了96.6%和88.7%。

  这两个岛在哪里,很想去啊,过一个默默无蚊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