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一等功臣蒋诚用鲜血和无悔诠释党员誓言(4)
复员返乡后的数十年间,蒋诚把自己的蚕桑技术传遍了十里八乡,经常一出门传授技术就是四五天不回家,这也使得他连前妻去世都没见上最后一面。
1983年,蒋明辉眼中“山一般沉默的父亲”,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说实话,那件大事,当年差点把我压垮。”时至今日,已是51岁的蒋明辉回忆此事,依旧眼神复杂甚至略带痛苦。
1983年冬,当地决定修建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道路,自认有些修建技术的蒋诚,居然抛下蚕桑技术员的活不干了,主动请缨牵头修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乡村修路,绝不是什么包工程赚钱的概念,牵头人没有报酬,修路的也全是本地村民,然后按工分兑现工钱。
路修到一半,钱没了。村民们放下钢钎捡起锄头,跟蒋诚扭捏地表示想回家干活了。向来不怎么抽烟也寡言少语的蒋诚,据说当时连抽三根烟,末了扔下烟屁股,瓮声瓮气地说了一句:“大家继续干,钱我去想办法。”
蒋诚话极少,一旦他开口,那就必定是一个唾沫一个钉,大家闻言又笃定地放下锄头捡起了钢钎。
很快,工钱来了,甚至连每天的工分标准也没降低。修路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直至完工。
“8年后,爸爸把我叫到跟前,告诉我,当年修路的钱,是他以个人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的款。”看着父亲严肃而又闪避的眼神,蒋明辉心头一沉,直愣愣地问了一句,“贷了有多少钱?”
“应该有2400多块……”蒋诚的话,如巨石砸在蒋明辉心头。
那一年是1991年,蒋明辉年仅23岁,参加工作3年省吃俭用才存了1000多元。而在蒋诚贷款时的1983年,2400元更是一笔“巨款”。
“父债子还……”父子俩沉默许久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一模一样的这句“父债子还”。
彼时,蒋明辉有一个已经谈了3年多的女友,正筹划着结婚。面对这样的情况,蒋明辉不敢对女友说,偷偷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换得400元钱,住进了集体宿舍,然后又借了一部分钱,才还掉了这笔贷款。
如此大事自然瞒不住,女友质问蒋明辉原因,他只是反复念叨“那是我爸的名字贷的款嘛,父债子还嘛,天经地义嘛”。
“钱一分没得了,房子也没得了,你还想结婚?我看你是脑壳昏!”女友一气之下,远赴重庆主城打工去了。
事后,蒋明辉还是靠着真情感动了女友,两人最终喜结连理。但是,因为没了房子,婚后的小两口只有住进了女方家中。
“在农村,我这种情况叫倒插门。”蒋明辉坦言,这些年他为此忍受了不少风言风语,“但没啥后悔的,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事隔28年,蒋明辉的回答,依旧是当初的那几句话,原来时间不曾改变本心。
“爸爸话少,但跟我们几兄妹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蒋明辉继承了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更继承了父亲低调踏实的作风。
事实上,蒋明辉兄妹五人,除他自己当年因为招工拥有城市户口外,其余兄妹至今仍是农村户口,包括后来退伍回乡的大哥蒋仁君。
“送我去部队前,爸爸只交代我3句话:当兵就要准备牺牲;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蒋仁君回忆。
信仰
“国家”二字永远高于一切
1988年,埋首乡野36年的一等功臣蒋诚,毫无征兆地迎来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一份阴差阳错尘封了36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因为一个极其偶然的因素被发现。
那一年,原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负责修撰《合川县志》,查找档案资料时发现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