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全球变暖:为地球降温需加强国际多边合作
王辉耀专栏
为地球“降温”需加强国际多边合作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将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暴露在人们面前。今年夏天,欧洲多国再次被热浪席卷。继1880年以来最热的6月之后,欧洲又度过了有史以来最炎热的7月。“全球变暖”不仅意味着更热的夏天,更是对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此次热浪给欧洲带来了感官上的“炙烤”,此外还有对经济的考验。由于高温,法国和英国的多个班次列车和航班延误或取消,对人们的出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高温导致河水过热达不到核电站冷却标准,法国和德国的核电厂被迫缩减发电量。高温使繁忙的多瑙河水位下降,导致货船和游轮无法通行。全球变暖导致欧洲森林火灾更加频繁,数据显示,欧洲今年上半年发生森林大火超过1400起,导致数十亿欧元损失。
欧洲高温只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山一角。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的数据显示,1880年以来,地球表面温度平均上升了0.9摄氏度,极地冰川大量消融、海洋冰盖大面积消失和荒漠化扩大等现象趋于恶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超过2.05亿人口受到直接影响。
高温让森林退化成为荒漠,荒漠则让地球更加难以“呼吸”。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中国正在积极进行沙漠化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遏制全球变暖做出贡献。今年2月,NASA公布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间,中国贡献了全球绿化面积净增长的25%,其中42%来自森林。
目前,中国库布其沙漠治理绿化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带动10.2万人脱贫受益。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指出,“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科学家将全球变暖主要归因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命运加了一道枷锁。与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不同,气候问题不需要一个“全球化”过程,便已是全球问题。气候影响是最典型的“蝴蝶效应”,地球每升高0.1摄氏度,便会对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解铃还须系铃人”,工业革命的参与者是全体人类,气候问题也不是由单个国家引起,解决气候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在全球面临严峻挑战之际,基于常识的集体行动是唯一出路。各国领导人有义务促进和支持多边机制”。
只有国际多边合作才能为地球“降温”。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气候协定》,是新世纪以来气候治理领域加强国际多边合作的典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定,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把1.5摄氏度作为重要目标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团结起来应对更多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中国、荷兰等17个国家2018年联合发起成立全球适应委员会,以推动国际社会提高适应气候变化力度和加强伙伴关系,帮助气候脆弱型国家提升适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巴黎气候协定》是全球化新阶段各国在气候治理方面达成的历史性多边合作成果,美国退出此协定后,中国和其他国家履行协定目标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中国在调整自身经济结构、鼓励企业低碳发展的同时,可加强政府同非政府机构与国际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实现自身减排目标,可更好地发挥模范作用,号召和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