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修旧如旧 恢复老胡同记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北京修旧如旧 恢复老胡同记忆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 陈建)修旧如旧、慢工出细活,这种文物保护与维修的理念,正应用于北京老城保护、老胡同更新中。
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行进式主题采访中,中新网记者走进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可以看到如鱼骨状整齐排列的东西各8条胡同示意图。
北京市东城区以雨儿胡同为试点,探索老城更新保护的路径。图为雨儿胡同内安装的停车非现场执法设备,主要为了保证胡同不停车。 中新社记者 陈建 摄
胡同,作为北京城市总体建设的基本单元,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们见证了北京的变迁,也经受了岁月的洗礼。
雨儿胡同的“申请式改善”
老城保护更新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
南锣鼓巷历史上是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城市格局中“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北京老城区中整体格局完整、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内涵浓厚的传统街区。
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30号院于2019年盛夏时节正在进行整体修缮、整治提升。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其中的雨儿胡同,明代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史称“雨儿胡同”,民国延称。它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南邻蓑衣胡同,北靠帽儿胡同,全长343米,清代八旗值年旗衙门、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旧居等历史遗存,均坐落于此。
2014年以来,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以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探索老城保护复兴的新路径,推出“申请式改善”工作模式。
雨儿胡同有的居民申请外迁,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户均住房面积由原来不足25平方米变为现在户均110平方米,他们用行动支持了核心区疏解,同时自身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还有的居民选择继续留住,具备条件的都在家中安装了厨卫浴设施,下厨、洗浴、如厕不再是困扰大家的难事儿,虽然身居老城胡同,却也能享受城市现代生活。
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张立新说:整个更新过程不是平地起高楼的做法,而是用“燕子垒窝”的恒心、“蚂蚁啃骨”的毅力,恢复院落传统规制格局,留住乡愁和文化,留住老北京原住民,同时让他们过上现代生活。
2019年盛夏,在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内,工人正在修缮老式院落中的平房。屋内的柁、柱、椽等用的是老料。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