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精神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2-11 20:02:53
浏览

  用中国精神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集中精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科学部署下,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协作、顽强斗争,充分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时代要求。它源起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又承接于中国革命伟大的奋斗历程,再延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历经5000多年而风雨不倒,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其秘诀就是靠这种威力无比的中国精神。我们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古人云:“多难兴邦”。纵观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夹杂着各种形式、各种形态的磨难和灾难,从来都是迎难而上的奋斗史。在上古时期,中华民族战天灾就有后翌射日的传说,斗洪荒就有大禹治水的美德。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华民族从洋务运动(器物)到戊戍变法(制度)到新文化运动(精神),在求变、求新的历程中逐渐认识到一个真理:精神强则国家强。1919年五四运动铸就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并且“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开放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先后锻造了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劳模精神以及1998年的抗洪精神、2003年抗“非典”精神和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成为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团结互助、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22年前的特大洪灾,我们依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战而胜之;17年前的非典,我们依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战而胜之;12年前的特大地震,我们依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战而胜之。毫不怀疑,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同样也会用强大的中国精神力量战而胜之。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和执政理念,也是抗击疫情的核心和第一理念。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成立中央领导工作小组,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整个过程中,全国齐心协力,抢速度,抓时间,建医院,千方百计地降低感染率、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在重灾区武汉封城后,全国驰援,供蔬菜,运米面、送粮油等,确保居民有饭吃,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心理辅导,把疫情防控和人文关怀统一起来,提高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