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字辈智斗疫情:土办法 新创意
土办法 新创意
乡村小字辈智斗疫情
2月9日,武汉一个小区门前,一位居民戴着泳镜来领取通过微信群团购配送的蔬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2月10日,湖南省资兴市唐洞街道晋宁路,一辆防疫消毒喷洒车在路上作业。陈雄鹰/摄
疫情大考,难在基层,尤其难在农村。
家住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镇杨家务村的6名大学生在返乡期间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周围有不少村民对疫情不重视,就连自个儿的父母也死活不肯戴口罩。”
两周下来,一直坚信“宅在家就是为国作贡献”的6个人,终于坐不住了。
“我们能不能为村里防疫做点啥?”不满21岁的周莹第一个想到。很快,她又联系了村里另外5名返乡大学生,组建起一支志愿者队,“两个00后和4个‘准00后’。”定点接替那些在村口24小时值守的村民,此外配合村干部入户排查,宣传各种防疫知识。
用好土法子 寻求突破
基层抗“疫”远没有想象中容易。一开始,作为晚辈向长辈推行口罩“文明”,6个年轻人总能听到各种各样搪塞的话语,“病毒这么远,怎么会传染到我呢?”“这都多少天了,村里啥事没有!”
面对这些“不听话”的长辈,22岁的焦丽君有自己的办法。她是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放假前在保定市一所医院实习。
因为学医的缘故,焦丽君对疫情信息特别敏感,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疫情数据。和父母去买东西,她自己全副武装,并要求父母戴上口罩。开始时,父母不听话,一家人没少置气。
1月23日武汉封城。焦丽君找到了向父母科普的好时机,把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再加上我的讲解,轮番轰炸”。
除夕那天,父母终于被一个演示病毒如何随飞沫传播的视频触动,戴上了口罩。
有了成功经验,焦丽君依葫芦画瓢,将劝说父母的那套方法运用到了志愿服务中,挨个儿给村民普及防疫知识。几次之后,村里的年轻人都自觉戴上了口罩,只是部分老人还是不习惯。
6个年轻人随身携带口罩,遇到没戴的,一碰面就递上去。“老人们其实更在意身体健康,我的秘诀就是告诉他们,现有的病例显示有的老年人被病毒感染后会比较严重。”焦丽君自己总结,对待不同的人,得知道他们的突破点在哪儿。
除了逐一劝说,在农村地区的防疫宣传中,运用通俗易懂的“土方法”扩大覆盖面,提高村民防范意识,也尤为关键,乡村“大喇叭”播报就成为一种流行的宣传方式。
“老大爷们,大家一定要戴上口罩。”“大姐,今年就别走亲家了,病毒可不认人呀!”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在乡里一家农机合作社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汪亚就自告奋勇当了志愿者。
汪亚的妻子是狮子岗乡査婆店村的村干部,正月初二起,汪亚主动放弃休息,参与协助该镇的防疫工作。开着一辆“临时宣传车”,装着一个大喇叭,从街头开到巷尾,再到田间地头,播送防疫信息。
他每天开车6到8小时,行驶约140公里,在全镇10个村循环播放疫情防控知识。遇到聚在一块打牌聊天的,汪亚就会拿出喇叭,用地道的本地话耐心劝说大家赶快回家。有些村民会反问他:“你干这个一天多少钱?”还有人很不客气:“就你逞能!”
遇到这种情况,汪亚都会一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