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不文明行为“开刀” 这些事儿被写进地方性法规(2)
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 房静远:致病微生物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外一个,主要是通过口口就是唾液、口腔,像有一些人口腔里边还有幽门螺旋杆菌,它会引起胃里边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主任 令狐恩强:中国胃癌发病率比较高,现在很多学者把这个胃癌发病归结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双12”公约:12个不要、12个倡导
针对一些卫生健康陋习,上海近日起草《上海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并公开征求意见。核心内容是12个不要、12个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就是12个倡导中的一条。
根据上海爱卫办的数据,超过90%的市民和20000多家餐厅表示赞成。这家餐厅设计了颜色、长短都不一样的筷子公筷,这家餐厅则配置“公叉勺”,兼具叉子与勺的功能。上菜时,服务员还会专门提示。
专家指出在家里也最好使用公筷公勺。为了让好习惯继续下去,上海120多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加快地方修法进程,制定地方标准。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 郑锦:从倡导到大家的一个规范的使用,到最后的立法来说,对于我们整个公筷公勺的使用,应该是有了法制的保障。
垃圾分类制度化 村民养成好习惯
吉林长春市也制定了文明十条,包括勤洗手、勤通风、不随地吐痰、文明养犬等内容。
政府引导,民众参与,不乱扔垃圾也在成为共识。在浙江金华市金东区下王村,现在看起来干净漂亮的村子,此前却是另一番面貌。
原来,实行垃圾分类后,村里有了专门的垃圾集中投放点。扔垃圾要定时、定点,按易腐、可回收、有害、其他分类。投放点安装的垃圾处理设备,可将剩菜剩饭等易腐垃圾现场处理。不能现场处理的,投放结束一小时内用垃圾清运车拉走。彻底消杀后,垃圾投放点,就成了村里的快递投放站和村民休息点。
在我国,垃圾分类在很多地方都纳入制度化、法制化。上海去年7月1日起推行强制垃圾分类。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实施。到今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培育好习惯需要法律的支撑
北京条例出台的目的并不是要惩罚有不文明行为的人,而是引起公众的自觉自律,改掉陋习,树立好习惯。这样的习惯在防疫期间保护无数人,在疫情结束后,依然会给人们裁剪一套无形的防护服。不过很多人会问:有坏习惯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坏习惯养成也不是一天两天,立法禁止的行为琐碎微小,时时处处都可能发生,执法者盯得住、管得过来吗?这个疑问很合理,但我们不必悲观。制定规范是第一步,能执行、有力度,和其他法规配套衔接,让执法更有刚性是下一步。可以确认无疑的是,革除陋习,培育好习惯,不但得到公众的支持,还将得到法律的支撑。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