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记者和一户人家的70年(5)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04 10:34:22
浏览

  兴法是根土和阿二回黄岩之后生下的儿子。过去的这些年,他果然“发”了——农忙时在家种田,有空就出去开拖拉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每个月就有1000多元的收入。

  2014年国庆节叶兴法儿子结婚的时候,兴法已经在村里盖起了三层楼的小洋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那一年,我已经86岁了,夫人担心我一个人腿脚不利索,特意提前一天陪我住在台州市区,第二天一早,又随我一起赶到凉棚岭。

  这个时候,我俨然已经不只是叶家的亲戚,而是整个凉棚岭村的朋友了。

  “徐老!这是叶家第几场啦!”还有人不停逗趣。

  “百响炮”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我拿着相机跑前跑后为这对新人拍照。

  兴法家的三层小楼下,停着一辆簇新的小汽车,那是伟平刚刚添置的。喜庆的大红地毯从门外一直铺到楼梯口,房间里,装饰一新的墙上挂满了彩带和气球。门前的晒谷场上临时搭起遮阳棚,里面摆起了十多桌酒席。

  坐在正中的阿二看到了我,喜气洋洋地冲我招手,“解放同志,快来坐!”

  “是不是怕我没给你孙子带礼物?”我边和她开玩笑,边招呼夫人把贺礼拿出来——还是一张全家福!那是前一年中秋节我来黄岩时候拍摄的。

  看着叶家老小捧着照片乐,我忍不住又一次举起相机。

  “咔嚓”,这满屏的笑脸写满了憧憬和梦想,不又是一个大写的“福”!

  (四)传承

  1989年中秋节,我是和兴友一家一起过的。当时,他们结婚整10年,在村里盖起了新楼房。

  “徐伯伯,新屋造好了,还不够像样,可惜县城买不到毛主席和邓小平的画像,你们杭州是大城市,有的话,就帮我买两张,我要挂在这间新屋里。”那天,当我在宽敞、明亮的走廊里坐下时,兴友就兴奋地说开了,“你是知道的,我家三代全靠共产党,40年前,我们吃不饱、穿不暖,如今是彻底变样了,我这个放牛娃总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

  这一番真挚的言语,听得我红了眼眶。过去这40年,我见证着根土一家从无到有的发展,我知道,他们对新中国、对共产党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当年回到凉棚岭后,根土当上了村里的贫协主席,1960年,他实现了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一直对党一腔赤诚,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错误批判,都未曾改变。

  不仅如此,根土还对自己的子女管教甚严。我记得当时他规定叶家兄弟们要看方志敏的《清贫》,以及《红岩》、《雷锋日记》,还要求他们每天要看报纸,把主要大事记下来,每三天向他汇报一次。

  “父亲时常告诫我们:凡是有利于村里的事,一定要去做;看到别人有困难,一定要热心帮助。”兴友一直对少年时的一个冬夜记忆犹新。

  那天晚上,社员叶新标家里的一头猪半夜从栏内逃出,在田野里乱跑。根土听到声响,立刻把兴富兄弟俩从床上喊起来,“天气冷得很,可三个人为了捉住这头猪,都热得满头大汗。”兴富说,第二天天一亮,根土就让他把猪还给了主人。

  1964年底,兴富参军了。那一天,黄岩县人武部一位热心人来了个电话,告诉我兴富当天下午就可抵达某地新兵营。我立刻赶过去,果然在那里见到了穿上军装的兴富,“我一定会好好干!”他举起右手冲我敬礼。

  在部队,兴富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交口称赞。他不仅守纪律肯吃苦,还在练兵场上一马当先,获特等炮手称号;凡脏活重活,义务劳动,他都抢着干,是学雷锋的积极分子。

  “徐同志,我想入党。你说成吗?”第二年我又去部队看望兴富,他悄悄问我。

  “当然能成!只要你努力。”这肺腑之言,叫人听了怎能不高兴!

  1966年,兴富果然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