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与行动: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示范意义
五月的中国值得载入中国历史和亚洲历史。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当晚,亚洲文化嘉年华在鸟巢绽放。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亚洲文化活动始于4月,集中在5月亚洲文化周,而其中的亚洲文明联展(文物展)将持续到8月。倡议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互鉴!中国在行动!
当今之世界迫切需要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文化、信息传播秩序的巨变,以国家间、族群间、地区间更加频繁的恶性互动为表征,大国间的对抗更加直接和剧烈,暴力恐怖行为从持续冲突的传统地区向原本宁静祥和、远离冲突的岛国蔓延,生存危机、信任危机、发展困局、日益加剧的不安全感。有人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正在变为现实。世界不同的文明是人类数千年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应当无比珍视的瑰宝,当然不是冲突的根源。 冲突的根源不在文明本身,而在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不同文明的力量和价值,如何平衡不同文明所代表的利益,如何懂得了解、理解、尊重不同的文明,如何懂得在文明对话、文明互鉴中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保护和创新发展。倡议对话,推动互鉴,是全世界的责任,更是大国的责任!中国义不容辞!
当今之中国迫切需要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世界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并逐步取得“一带一路”建设丰硕成果的中国仍然面临诸多疑虑,诸如是否会因为与中国共建项目而形成对中国的依附关系、当地的环境是否会受到影响、当地人的利益是否能得到保障。这些疑虑很大程度来自对中国人、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价值观的不了解。 “一带一路”共建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更需要提速。中国不仅需要向世界讲好改革开放创造经济奇迹的故事,更迫切需要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价值观、文明观的故事,更迫切需要在文明对话中增进世界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中国也需要更加懂得世界文明才能更好地与世界文明共处!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精妙地诠释了文明自信、文明互鉴、文明主张等,为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奠定了基调。习主席强调,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现在,“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在强调亚洲文明共性的同时,习主席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习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掷地有声: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