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新时代的铿锵脉动 记者基层蹲点调研进行时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5-24 09:22:33
浏览

  触摸新时代的铿锵脉动

  ——本报记者蹲点调研进行时

触摸新时代的铿锵脉动 记者基层蹲点调研进行时

  政治文化部记者温红彦(左二)与倪光辉(左四)在西沙群岛最南端的中建岛采访当地官兵。钟魁润摄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人民日报社派出多路记者到基层蹲点调研;记者们不仅用心动情书写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也被从基层迸发出的向上、向前、向善的力量深深地持续感染着;他们在行走一线中触摸新时代的铿锵脉动,增强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描摹着新时代一个个努力奔跑中的追梦人。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人民日报社派出多路记者到基层蹲点调研。“在基层,我触摸到了新时代的铿锵脉动。”在黑龙江尚志市元宝村蹲点的记者柯仲甲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光腚屯”变身“亿元村”

  搬离大山住进新家园

  革命老区成为旅游热点

  看变迁:把准时代的脉搏

  “老乡们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贵州分社记者程焕

  “如果不是听长辈说,真难相信咱这‘亿元村’曾是‘光腚屯’。”元宝村村民赵雪春是小说《暴风骤雨》主人公“赵光腚”原型的重孙,如今在村里铅笔厂上班,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还住上了新楼房,“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富了起来!”

  记者程焕到贵州晴隆县三宝乡蹲点时,大部分贫困户已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县城的新居。“告别大山,老乡们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日子。一位老人告诉我,现在有个头疼脑热,10分钟就可以到县医院看上病。”程焕说。

  记者张志锋、乔栋则见证了革命老区之变。蹲点活动之前,乔栋已5次造访山西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前几次去的时候,两公里外的张家梁山上还有人吃不上水。”乔栋说,“这次站在蔡家崖的山上一看,左边是晋绥司令部旧址,右边是北坡旧址,身后是张家梁村,一个三角形的红色旅游开发格局业已形成。”

  张志锋则把笔触对准了河北西柏坡80多岁的村民韩花珍,“上世纪90年代,韩花珍推着小推车卖茶水,她家成为村里较早的一批‘万元户’。如今,老人的两个外孙分别经营着一个农家院,都是4层楼。西柏坡绝大多数村民借助红色旅游发家致富。”

  在甘肃定西市青岚山乡大坪村蹲点时,记者王锦涛对农村妇女冉继萍的命运有过一番唏嘘感慨。20多年前,因为交不起几元钱的学杂费,冉继萍辍学回了家。“因贫失学已成为历史。走进大坪村小学,我看到一个个山里娃背着书包奔向学校,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走出大山……”王锦涛说,冉继萍的4个娃,都是大学生,让她颇为自豪。

  在江西萍乡市蹲点调研的记者孙超,看到了发展动力的转换、发展理念的更新。“在芦溪县,我看到当地的电瓷行业从业者,正坚决抛弃过去那种‘量大价低’的发展模式。科研机构、大型央企都被引进来,为产业提升提供技术和资金的保障。”

  “老盐湖”告别土法作业

  农村懒汉搞起牲畜养殖

  改变习惯建设美丽村庄

  听民声:要幸福就要奋斗

  “村民渴望发展的劲头还是那么足”

  ——湖南分社记者王云娜

  参与蹲点调研活动的记者,无不被从基层迸发出的向上、向前、向善的力量深深感染着。

  在察尔汗盐湖,令记者原韬雄最动容的,是一位年轻副厂长桌子上的一瓶辣酱——因为经常错过饭点,辣酱就凉馍就是他的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