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七年腾飞路:沙洲变绿洲 远海变通途(2)
“496天,投入人力17860人次,1000吨位的船舶40航次,共种植17个品种138050株,绿化面积138096.42平方米。”在三沙七连屿西沙洲中心位置,立着一块“西沙洲植树绿化及配套工程纪念碑”,记录了这组简单的数字。
数字是冰凉的,但数字背后的故事却是火热的。现今的西沙洲绿树成荫,与之前的沙石荒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建市后,三沙发布的第一个文件即为《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然而,要在这片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风灾旱灾频发的沙石荒地上重建生态环境谈何容易。
三沙市永乐管委会副主任王式政上岛工作已23年,在他的记忆中,种树最缺的是水。渔民在岛上打井,涌出的是盐泥水,用来洗头后,头发能根根直立,浇不了树。船运来的淡水,只够人喝。渔民便在下雨时用竹竿套上袜子,伸到毛毡房顶接水,储存下来浇树。
2012年设市后,三沙市居民在赵述岛种下一片椰林,吹响大规模植绿的号角。两年后,西沙洲绿化工程开启,全民种树“总动员”,苗木也新增了三角梅、琼崖海棠等多个品种。
三沙市海洋国土资源规划环保局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三沙累积种植苗木300多万株,成活率95%以上,部分岛礁绿化率超过90%。如今,七连屿变了,白沙滩上多出20余万株树;鸭公岛变了,结束了没有绿色的历史;赵述岛上甚至种活了樱桃。
七连屿工委副主任刘明秋介绍,树多了,三沙的生态系统也改善了,对环境要求极高的海龟、海鸟相继出现,数量渐多。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部分渔民已转业,当上了护林员、护礁员、清洁员。
三沙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三沙市投入数亿元专款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这些环境保护措施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岛礁绿化、环境监测、增殖放流、岛礁整治修复、科研、基础数据采集等。“五小站”的建设,以及环境监督管理、海岛修复、岛礁植树绿化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逐渐构建出了天更蓝、海更清、岛更绿的美丽三沙。
三沙越来越美丽,三沙人也越来越有信心。在三沙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最近一次会议上,该市的领导班子再一次明确了未来的任务:紧跟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力投身到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伟大建设中,找准三沙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三沙优势,紧紧围绕“三区域一中心”发展战略,贡献三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