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彝族娃,学前就会普通话!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25 00:28:19
浏览

  我是彝族娃,学前就会普通话!——零距离感受大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新华社成都5月24日电 题:我是彝族娃,学前就会普通话!——零距离感受大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

  “阿姨好!叔叔好!”5月的清晨,走进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的幼教点,拖着长长尾音、奶声奶气的童音顿时驱散了高山上的寒意。  

  “阿姨你从哪里来呀?你衣服上画的是苹果吗?”5岁的吉能小飞圆圆的小脸红扑扑的,拉着记者不停地问这问那。仔细一听,小朋友的普通话还挺标准!

  记者还记得2016年年底第一次来这个村子时的情形——几个小脸脏脏的孩子背着更小的弟弟妹妹站在村口,怯生生地看着陌生人,对记者的搭话毫无反应,不一会儿就害羞地跑开了。

  现在,在易地扶贫搬迁聚集点旁的幼教点里,孩子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普通话朗读《悯农》。

  在大凉山,千百年来,彝族群众习惯用彝语交流。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与外界沟通甚少,很多彝族群众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也听不懂汉语。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凉山儿童不会汉语的问题日益凸显,上学后听不懂、跟不上,暴露出学前教育的短板。

  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凉山州于2015年10月启动了“一村一幼”计划,在尚未覆盖学前教育资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设立村级幼儿教学点,截至目前全州已开办幼教点3117个,招收幼儿12.61万人。

  依托“一村一幼”,2018年5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在昭觉县四开乡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这一行动是国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帮助凉山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又一重要措施,旨在帮助儿童在学前学会普通话,听懂、敢说、能说普通话,并形成普通话思维习惯,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为上高中、大学打下基础。”凉山州委副书记、州长苏嘎尔布表示。

  21岁的昭觉彝族姑娘罗英毕业于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姐把哪打村幼教点的两名辅导员之一。“小学二年级之前,上课完全听不懂老师讲的话。”说起在老家四开乡上学的经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2017年,当得知老家的村村寨寨都建起了“一村一幼”,正招聘辅导员时,她立刻选择了回乡。“一天天看着这些孩子从淘气变得乖巧,好习惯慢慢养成,普通话越来越流利,我就知道我的选择是对的。”

  下课后,吉能小飞拉着记者的手去了他家,活泼的小男孩喜欢恐龙,说起霸王龙来头头是道。他的母亲以孜莫是彝族家庭妇女,过去和丈夫一起在甘肃打工,由于语言不通,只能在工地上给工友们做饭。自从把孩子送到幼教点,小飞每天“热炒热卖”,把学来的普通话教给妈妈。

  “学前学会普通话,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孩子背后的一个个家庭。”罗英说。

  这样的故事,在记者走访的大凉山十几个深山里的幼教点处处皆是。所到之处,无论是幼教点辅导员、村组干部,还是学生家长,都告诉记者,自从有了“一村一幼”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孩子们变得更加开朗活泼,甚至成了家里的“外联部长”。

  作为一项扶贫领域的创新工作,“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第一阶段已在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的农村,以及安宁河谷县市民族乡镇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实施,覆盖幼儿11.28万人。

  苏嘎尔布表示,在民族地区帮助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同时,还将充分考虑民族语言文化背景,结合实际开展双语教育,通过开设民族语言课程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