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载(2)
战斗胜利了,张富清九死一生,但同行的突击队员却杳无音讯。“我去找,却找不到,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们。”每当想起这一幕,老人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战斗结束后,张富清被授予特等功和“战斗英雄”称号。有人问他,你看起来并不强壮,为什么打仗这么厉害?他回答说:“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只要一上阵地,我满脑子想的就是怎样消灭敌人。”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奖章条例,张富清因功勋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而在这之前的1949年,他已随部队从陕西出发一路作战直到新疆喀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时,他和战友们仍在祖国的大西北紧急行军与作战。
1955年,已是连职军官的张富清在完成两年文化学习后,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退役转业。他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也没有选择回到阔别多年的陕西老家,而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转业来到湖北西部的偏远小城——来凤。
转业前,他把包括“人民功臣”奖章在内的3枚奖章戴在胸前拍了一张照片,作为那段峥嵘岁月的留念。此后,这些奖章和证书被放进一只皮箱里,封存了64年。64年里,除了向组织如实填报个人情况,他从未对身边人说起过去的战功,就连自己的儿女也知之甚少。
“他在我眼里是一个平凡、慈祥的父亲。”小儿子张健全说,以前他只知道父亲当过兵,直到这次信息采集才知道父亲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他也曾问过张富清:“为什么一直隐瞒自己的战功?”
“和我并肩作战的不少战友,他们为了党、为了人民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功臣。”老人哽咽着解释,“他们牺牲了,没有机会向党提什么要求,我现在人还在,吃的住的都很好,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啊?”
从1955年转业到1985年离休,张富清先后在来凤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和建设银行任职,工作了整整30年。30年里,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勤恳恳、大公无私的张富清。
上世纪60年代,张富清调任三胡区副区长。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经济发生重大困难,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转业到来凤时,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他的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他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下岗。
“我犯的什么错误,我从来没差过款,也没有偷过东西,你为什么把我弄下来?”觉得委屈的孙玉兰也问过丈夫,得到的回答是:“我只有把自己人先动员下来才能够进行工作,才能够落实这个政策,否则我怎么去教育群众?”
失去工作后,为补贴家用,孙玉兰给别人当过保姆,在家里喂过猪,上山捡过柴,后来自己学缝纫,自己交公积金,才成为集体组织手工联社的一员。
回忆起那段艰辛岁月,84岁的孙玉兰显得云淡风轻,谈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丈夫。她知道,张富清的头上还留着疤痕,腋窝被敌人的燃烧弹烧伤,多年后还是一片焦黑,牙齿也被炮弹全部震松,以至于基本脱落。丈夫为国家作出了很多牺牲,她也不能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