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来了,你会约吗?
线上申请、线下服务,重点为高龄和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
【焦点关注】“网约护士”来了,你会约吗?
护士执业证、护师资格证、电子血压计……5月20日下午,清点完自己的护理箱,护士马丽便从北京市朝阳区美鑫护理站出发,步行约800米到朝新嘉园小区,为预约网约护理的赵奶奶服务。
老龄化社会急需“上门护理”,对很多人而言,网约护理还是个新鲜词。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这也意味着,被笑称为“滴滴打针”的“网约护士”迎来了官方版“上线”,在手机APP上下单,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上门打针、伤口换药等护理服务。
《工人日报》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此次试点让网约护理工作步入正轨,给从业人员吃下一颗定心丸。网约平台期待更多有资历、有经验的护士加入的同时,建议将医院外的医疗风险纳入国家医疗风险一体化管理。
护理对象多为失能老人
32岁的马丽曾是内蒙古赤峰市的一名基层护士。在医院工作了6年后,希望接触新领域的她,毅然辞掉了稳定工作,来到北京。面试过母婴护理、医学美容等行业的15个岗位后,今年,她选择成为“金牌护士”平台的一名全职护士,“我看好这个行业,有需求就会有发展。”
当天,马丽按约定时间来到客户张女士家中。此前,张女士通过“金牌护士”APP为自己的母亲赵奶奶预约了护士上门服务。一次严重的摔跤,让81岁的赵奶奶已卧床将近两年。长期留置尿管的她,遵医嘱每周都要进行膀胱冲洗护理。
护理时长约40分钟。其间,马丽很贴心地与老人交谈,并告知日常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以前不是叫999,就是拨120,还经常没车,去趟医院别提多费劲了。现在,只需在网上下单,护士就能上门服务,特别好!”张女士说,这一单,她通过手机支付了159元。“考虑到交通、人力、排队挂号等综合成本,对‘刚需’而言,价格可以接受。”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4000万左右。不少老年人期待上门护理服务。
记者以“网约护理”“上门打针”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了“医护到家”“金牌护士”“护士帮”等多个网约护理类APP,提供上门打针、留置胃管等服务。
随着试点方案的发布,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6个省市应声而动,开始了为期近1年的试点。北京拟在东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先行试点“互联网+护理”模式;浙江明确了注射、伤口护理、母婴护理等31项服务项目;广东确定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州、深圳等9市为试点地区。
马丽说,试点方案给“网约护士”的网约护理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有望弥补护理供需缺口
“鼓励创新、包容审慎。”试点方案在机构资质、护士资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以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发展。
据介绍,“医护到家”“鸿华医疗”“邻家护理”和“金牌护士”等4家互联网护理服务机构参与了北京市首批试点。记者了解到,这4家私立医疗机构均有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和实体护理站,这满足了国家卫健委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主体”的要求: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
此外,试点方案明确,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由此,很多工作年限不足、尚未获得相关职称的护士,不能再通过网约平台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