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积6年之功建法律服务高地
上海自贸区积6年之功建法律服务高地
上海自贸区律师接受企业代表的法务咨询。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本报见习记者 黄浩栋 文/图
2013年9月,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如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为自贸区建设的先行者,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6年来积极尝试法律服务创新,大胆解决难题,总结出诸多可复制、可借鉴的自贸区法律服务经验。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对上海自贸区开展法律服务现状展开调查。
理论强基
汇总法规制度指导实践
2018年11月14日,第十届陆家嘴法治论坛正式举行,300多名来自政府机关、法律界以及经济、企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服务营造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自2009年第一届陆家嘴法治论坛举办以来,每届论坛都设置不同主题,为法律服务发展和法治环境维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发展自贸区法律服务离不开完善的理论与制度支撑。”浦东新区司法局律师公证管理处副处长张玥说。
早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浦东新区司法局便根据自贸区法治保障需求,着手梳理规整涉自贸区法律法规,于2014年3月出版中英文双语版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法规政策汇编》,容纳了现行法律法规中涉及上海自贸区相关业务的全部内容。
“法律保障,理论先行,汇编的出版不仅提供了全方位了解自贸区政策法规的渠道,还完成对制度法规的汇总,成为自贸区法律服务建设的指导。”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黄爱武告诉记者。
整合力量
20家小律所规模化转型
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拥有合伙人93名,聘用律师13名,规模庞大。与其他律师事务所不同,汉盛律师事务所是由4家小型律所合并而成的。
像汉盛这样的律师事务所得以发展壮大,离不开浦东新区司法局的关心指导。
“我们调研发现,自贸区内一些中小型律所存在业务萎缩、人才流失问题,律所发展遭遇瓶颈。为此,我们积极牵头,帮助区内有转型意愿的中小型律所或发展困难、寻求突破的律所互相衔接,洽谈合并,实现规模化发展。”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刘龙宝说。
为了有效整合区内发展困难律所,浦东新区司法局对全区律所采取网格化管理,便于及时发现律所需求。在律所完成合并的同时,同步成立党组织,以党建引领律所发展,发挥党员律师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法律服务质量。
张玥告诉记者,近5年来,共有20家小型律所及一批律师团队通过合并重组的方式实现规模化转型,不仅化解了小型律所的生存危机,更为浦东新区整合了许多优秀律师人才和法律服务力量。
“化零为整,将分散、薄弱的法律资源进行整合,取得1+1>2的效果。”刘龙宝说。
建立平台
统一监管法律服务质量
近日,上海自贸区内一名企业负责人因对某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时的态度不满,向上海市律师协会投诉。不久,浦东新区司法局的法律服务信用监管平台也收到这条投诉信息,浦东新区司法局立即启动对这名律师执业行为的调查。
“自贸区承担着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重任,对法律服务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有快速高效的法律服务质量监管方式。”张玥告诉记者,以前浦东新区司法局对法律服务质量的监管多来自于当事人投诉,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被动性。为了实现即时监管、及时处理,浦东新区司法局以信息化发展为契机,与第三方合作探索建立法律服务信用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