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5-28 15:56:47
浏览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

  丰富多彩的当代世界,正是在文明互鉴中才得以塑造而成。图为观众在“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上观看展出的中国丝织品《丝绸之路西出长安》。赵乃明摄/光明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一重要演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系列重要论述一道,阐发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1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这一文明观体现了对待人类文明的中国主张。

  文明是多彩的。如同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的根基和本质一样,文明多样性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坚实根基和永恒指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历程,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既各有千秋、各具姿容,又同时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维系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发挥着根基性的支撑作用。马克思指出:“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深刻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

  文明是平等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文明也是如此。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傲慢和偏见是阻碍人们正确把握文明本质的最大障碍,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抛弃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秉承平等谦逊、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待各种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一种文明才能不断获得发展与进步。

  文明是包容的。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甚至矛盾,既是常态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海纳百川中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在兼收并蓄中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可以说,文明差异非但不是世界冲突的根源,相反可以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坚持把握文明的包容性,切实超越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2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