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里的农业发展大智慧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5-31 06:11:21
浏览

  科技小院里的农业发展大智慧

  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针对这一问题,200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开始探索在河北曲周开启科技小院。十年磨一剑,通过院士、教授和研究生在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一起展开生动的实践,创建了一条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绿色路径。且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大教授扎根农村 燃起科技小院燎原之“火”

  场景一:2009年的一个晌午,曲周白寨乡地里。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带着几个研究生赶了20多公里路到田间做调研,却没碰到一个农民,烈日暴晒下他们又饥又渴,方知原来农民习惯于早起干活早点收工。看来为了“堵”到农民,只有比他们起得更早脚板还得再勤些。

  这次调研的缘起还要从2007年说起,当时张福锁、李晓林、张宏彦等农大教授、专家,对河北曲周县两万亩优质小麦标准粮田项目精心指导,使每亩地小麦在产量、节水、省料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欣喜之余,他们发现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试验站,却并没让广大村民得到收益。为此,农大老师们决定要把科研成果夯实在田埂地里。

  为了深入农村,传播科技知识,在曲周县农业局支持下,农大师生在白寨乡政府对面一个荒废很久的小院“安营扎寨”。中国农大创办的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由此诞生。

  在大学做学问、带学生、发论文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轨迹,对李晓林来说已周而复始三十多载,似乎大学教授的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也蛮有成就感。然而,已然五十多岁的他,毅然决定扎根服务农村。

  “真到了田地里,才发现我们在课堂传授的种植方法在实践中并不大适用,这样怎么教学生以后指导农民种地!必须放下教授身段把自己变成农民,跟农民平起平坐交流,俯身大地才能找出解决农业绿色发展良方。”李晓林对科技日报记者感慨地说。

  深耕翻、精量播种、节水灌溉、咸淡混浇、测土配肥……师生们带动村民将十几项丰产技术应用在生产中,种出了“高产高效示范田”。这让周边村的村民羡慕不已,纷纷请求“科技小院”进驻。

  之后,吴文良、郝晋珉、王冲、江荣风、潘志华等越来越多的农大教授开始扎根曲周,科技小院如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黑龙江、四川、贵州等地方蔓延,开创了一种“校地合作”的新型农村服务模式。

  大学生当上“村支书” 火热青春浇灌土地

  场景二:2012年春天,曲周王庄科技小院内。

  兴冲冲来报道的农大研究生黄志坚,一踏进院子就炸了毛。这里没暖气没食堂更没水洗澡,跟北京舒适的校园大相径庭,情绪激动的他跟老师吵了一架。

  李晓林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并说“今后王庄都是你的天地”。慢慢地小黄才沉下心来,开始调整自己,并虚心地向进驻小院的师哥师姐学习。此后,他积极为村民办实事,为村里组织举办中秋晚会,渐渐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2012年1月,他高票当选为王庄村党支部书记。

  翻开科技小院大学生的工作日志,青春洋溢的笔触令人感动。前衙科技小院“院长”农大研究生王晓奕这样写道:“2018年3月4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取土工作圆满收官!看着同学们最后一次满载而归的喜悦和满足,我们心中也为他们而骄傲,这些时日同学们虽然辛苦,有的甚至腰背酸痛,但是依然坚持奋战,在田间地头奔波而努力着,这样的精神才是我们的曲周精神,这样的面貌才是我们科技小院研究生的面貌!农民与我学知识,我与农民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