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摩擦背后的历史之思、未来之问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6-03 09:28:26
浏览

  中美经贸摩擦背后的历史之思、未来之问

  历时一年有余,磋商凡十一轮。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经贸摩擦,正演变为一场举世关注的意志较量。

  一方是美国出尔反尔、步步紧逼,以“变脸”为常态,以极限施压为武器;一方是中国不卑不亢、坚守底线,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际秩序。

  有学者判断:中美关系空前复杂,进入了世界史上少有参照的“无人区”。

  局势固然错综,却也并非无迹可寻。把美国一年多来对华的反复施压放入中美关系的历史长河,涤荡过后,显露出一个清晰的事实:

  一个奉霸凌主义为圭臬的发达国家,面对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中大国,打压制衡之心从不曾变,干扰涉足之意从未止息。当对方国力上升逼近其“警戒线”,出手遏制几成必然之举。此时,吞声俯首换不来一时平安,包容谦和绝不等于无原则、无尺度、无边界地躲闪退让。

  从五千年文明深处稳步走来的中国,从来都有经风历雨的胆识与骨气,自古不缺护卫家园的英勇与不屈。“天下大同”的传统智慧,赋予中华民族以宽广胸襟,使其对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卓著,为世界的共同利益挺身担当。

  在这场指向中国的贸易战中,受到伤害的不只中国,更是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秩序、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体系、和平发展的人类进步潮流。

  面对经贸摩擦升级的威胁,中国原则立场始终坚定:“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发展,我们不愿打;因为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全面自信,我们不怕打;为了捍卫尊严与底线,必要时不得不打。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关于“打”的有力回击,传递出一个大国的理智、包容与自信,也增强着各国共同维护发展秩序的决心与勇气。

  “不愿打”的历史之思、现实之求、未来之愿

  “不想打”“不愿打”“绝不打第一枪”。

  从2018年到2019年,从第一轮到第十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中方的态度和立场始终未变。对一个经历过漫长艰辛解放历程的民族而言,对一个因改革开放而迈向现代化的国家而言,“不愿打”不仅仅是对外表态,其背后,有历史之思,有现实之求,有未来之愿。

  当今世界,可能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明白开放的意义,更知道稳定的珍贵。

  从“南海边的一个圈”,到新时代“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从“几乎被开除球籍”的弱国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命运为改革所塑造,因开放而改变。

  因为改革开放,中国以200多倍的经济增长造就“史诗般的进步”,书写了世界当代史中极富传奇性的一章;因为改革开放,等同于一个欧洲的人口在四十年间成功脱贫,写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因为改革开放,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相继问世,改变了世界科技竞争格局;也因为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地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演进,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从后发国家向先进国家嬗变。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让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获得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其重要、其珍贵,连蛇口码头的南海渔民、鸡毛换糖的义乌小贩都深深懂得。当前,中国正处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更是至关重要。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国际场合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策聚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度推进主动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所以,在中美经贸谈判的多个交锋场景中,中方都一再表明“不愿打”,始终以和平稳定的战略大局为重。这背后,正是中华民族经历深邃历史思索后所获得的清醒自觉。

  当今世界,可能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执着于和平主义的文化传统,更坚持发展共赢的外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