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建筑厉害了,“会呼吸、有生命”!(2)
此外,中国馆在屋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地下设雨水调蓄池。这样降落到屋顶或地面上的雨水,经梯田绿地渗透、粗过滤后,进入雨水收集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和展览植物的滴灌、微灌,形成生态微循环。充分融合山水建筑理念,彰显场馆在低环境影响、天然水资源梯级利用方面的示范效应,并降低微灌的用水成本。
视觉盛宴背后的“高科技”
中国国家馆日当天,馆内发起“生生不息,锦绣中华”的主题活动,为中外游客带来了一场奇幻美妙的视觉盛宴。
夯土墙上的亮柱藏着什么秘密;墙上的植物是真是假;甲骨文雕像是什么字;一幅“活”的千里江山图是如何做成的;动态巨幕画面的暗门内有什么机关?很多中外游客在中国馆仰观俯察,着实被那美轮美奂的奇妙光影天地“电”到,徜徉锦绣山水画卷之间,感到无处不自然,无处不园艺,而且心中会蹦出这一连串的问号希望得到解答。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展览设计和布展总策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张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在展示形式方面,突出园艺主题,融入了传统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展陈形式。鉴于北京世园局对于中国馆序厅的多媒体系统可靠性要求极高,故采用“高可用性双机集群系统”和“双活智能中央控制系统”,在历史文化展区三大主要多媒体展项“和而共生”“祥和逸居”“千里江山图”使用多达85台投影机,实现多媒体播放系统的稳定且不间断运行。
据张烈介绍,其中“和而共生”展区给人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俯瞰广袤大地的视觉体验的技术难点最大。主要在于影片的成像介质全部是大小不一、角度各异的折面拼接而成,常规影片在此环境播放会出现画面畸变。于是,把成像介质三维建模后导入专业融合软件中,通过“多折幕异形融合”技术,分配各个折面的投影画面,实现多台投影画面的拼接融合,保证影片的完整性、连续性、不畸变。
在生态文化展区,以永生苔藓作为材料再绘宋代著名的《千里江山图》,采用拟合(Mapping)投影手段,将投影画面和实物苔藓画虚实结合,形成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富有生机的动态景观,给观众丰富视觉体验。并且,对解析千里江山图画面细节的图文墙面,采用玻璃硬板双面喷绘,形成层次变幻的画面效果。
据介绍,春江风和展区的富春山居图采用电控智能雾化玻璃,可感应观众经过,并在透明和不透明之间进行智能切换,通过结合定制灯光的综合控制,实现富春山居图光影画和植物艺术装置实体的自动切换。
在祥和逸居展区,很多游客通过四重光影门时流连徘徊,惊叹于设计的奇幻美妙。“这里的技术亮点在于,除了采用步入式多幕沉浸式影像空间的创新设计,融合播放系统根据空间布局方式进行定制化应用和调制。影像制作过程中采用可自动生成三维立体国画效果的自主开发系统,自动模拟国画工笔重彩中的勾线、笔触、晕染等效果,为沉浸式国画体验空间的呈现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张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