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小事村民“做主” 破解乡村治理“安吉密码”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6-09 21:22:19
浏览

  中新网湖州6月9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昌硕街道双一村,一块拓印着《双一大队村规民约》的石碑引人注目。

  “这是1983年,双一村综合村民意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八条村规民约,包括‘加强山林管理’‘节约用竹用木’等内容。”双一村党总支书记朱学星介绍。

安吉智慧医生 施紫楠 摄

安吉智慧医生 施紫楠 摄

  这是安吉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安吉已走出一条民主法治、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的发展之路。但回顾历史,在几十年前,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

  社会治理资源供应不足、人口流失严重、治理思维滞后等因素,无一不“禁锢”着乡村治理的脚步。而双一村,则是安吉第一个摆脱“枷锁”的村子。

  新中国成立伊始,双一村就成立了林业合作社和村民互助小组,发挥村民生产积极性,总结毛竹丰产技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加强山林管理、节约用竹用木,婚丧喜事新办俭办,做好环境卫生保护……经过几十年浸润,许多“规矩”早已入脑入心,成为双一人的自觉。

  近年来,双一人更是制订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土地管理、村务监督、财务管理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使该村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如今,行走在穿村而过的双溪河绿化带旁,一个个“最美双一人”展示牌和法治漫画交错出现,矗立其中。

村民参加议事会 施紫楠 摄

村民参加议事会 施紫楠 摄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尝试。双一村的乡村治理模式,在数十年后,为同处安吉的高禹村解决多村合并、外来务工人员多等引起的治理难问题时,提供了宝贵经验。

  曾集贫穷、落后和“脏乱差”于一身,被称为安吉“北大荒”的高禹村,如今脱胎换骨,成为宜居的美丽家园。

  “我们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推出‘所有决策村民定、所有讨论可参与、所有决定都签字、所有干部不碰钱、所有财务都公开’的新模式,将以往‘散乱’的民心紧紧聚在一起。”高禹村党委书记李更正告诉记者。

  村里的闲言碎语少了,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创业致富。村民李志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放弃杭州高收入的工作,回乡创业。

  “以前我是为了谋生不得不离开高禹,现在村里有了明确规划,每个人都在为了村子的发展而奋斗,我也应该回来出一份力。”抓住大城市对农副产品的大需求,李志友注册起品牌、商标,建立起合作社,发展土鸡养殖业。如今,李志友的合作社每年营业额达到24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边十多户农家的转型,引领更多村民走上绿色致富之路。

  李志友只是一个个例。在众人“合力”下,2010年至2018年,高禹村村集体资产从50万元增至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万元增至3.7万元。

  乡村治理不仅给村民种下“摇钱树”,随着互联网发展,今天,其模式更是因网而“新”,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相融合,为村庄治理带来无限可能。

  安吉余村,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方面,给出了一个模板。

  走进余村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内,6个大屏幕显示着村里各个角落的实时监控画面。其中,一辆车违规停放的画面被工作人员捕捉放大,确定位置后,通过电脑发送到附近执勤交警手机上。

  几分钟后,画面中的车辆在交警指挥下开走。“这是我们余村的‘智慧大脑’,通过电脑来收集和处理信息,将矛盾尽可能解决在萌芽状态。”余村村主任俞小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