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国家队”蹲点报告:中国桥梁缘何成为靓丽的“国家名片”?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6-10 19:07:04
浏览

  中国桥梁缘何成为靓丽的“国家名片”?——来自“建桥国家队”的蹲点报告

  新华社武汉6月10日电 题:中国桥梁缘何成为靓丽的“国家名片”?——来自“建桥国家队”的蹲点报告

  新华社记者熊金超、李劲峰

  伴随着长江主汛期的来临,身披“金秋黄”的武汉第10座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悄然进入桥面铺装收尾阶段,等待着建成通车的欢庆时刻。其下游约6公里处,巍然伫立着62年前建成通车的“万里长江第一桥”。两桥交相辉映,仿佛见证着中国桥梁建设的历史发展轨迹。

  屡屡刷新国际建桥纪录

  杨泗港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站在桥上,很难想象到这座主跨1700多米长、一跨过长江的大桥,以往需要1年多的桥面结构建设工期,如今已缩短至44天。

  中铁大桥局杨泗港大桥项目部李陆平介绍,杨泗港大桥桥面由49节钢梁节段吊装组成。这些钢梁节段在下游工厂焊接成型后,船运到现场后在空中吊装,“这样的工艺,让桥面长度平均每天‘长’40米”。

  “大桥局是伴随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组建的,当时建一座大桥需要举全国之力,现在就我们一家企业,已能同时建设120多座各型桥梁。”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说,目前大桥局在国内已建设3000多座大桥,总长度已接近从哈尔滨到昆明的行车距离。

  新工艺突破、新设备投入,让一座座大桥在建设中,变水上施工为陆地施工、变高空作业为平地作业、变现场拼装为工厂制造、变人工操作为机械作业,世界桥梁建设的速度纪录,由此也不断刷新。

  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桥梁总量已超过百万座,涌现出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等一批“建桥国家队”。中国桥梁高效率的背后,是一批批建桥人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加班加点的奋斗与付出。

  在中交二航局,由沪通大桥项目经理杨志德领衔建造的长江大桥就已达17座。这位年过六旬的安徽汉子,在桥梁施工现场两次头部受伤,都没离开过工地。

  “为什么周末要施工?”“为什么下班后还要打电话谈工作?”在海外,来自中国建桥人的这种工作状态,令当地技术人员难以理解。但正是这种状态,使中国建桥人把其他国家常常需要5-6年才能完成的桥梁建设工期缩短至2-3年。

  不断突破世界“建桥禁区”

  在土木工程领域,大型桥梁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相对于摩天大楼、大型机场等建筑,主要承受自身重量荷载,架在峡谷、江河、大海上的大型桥梁,不仅要承受自身重量,还得经受起大量汽车,甚至高速列车通过带来的巨大冲击。

  从武汉长江大桥建设,需要从苏联获得技术援助、进口钢材,到南京长江大桥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再到当前不断涌现的“桥梁奇迹”,中国桥梁通过不断创新突破,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斜拉桥最大跨径不能超过900米,曾是国际桥梁学界的共识。当时世界最大跨度的日本多多罗大桥,从设计到竣工花了30多年。中国建造的江苏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将世界斜拉桥最大主跨纪录890米骤增至1088米。

  “曾经去国外考察,我们准备了110个技术问题,可对方只让参观一小时,对关键问题更闭口不谈。”中交二航局总经理张鸿回忆,面对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当时苏通大桥建设团队除了吃饭、睡觉,就泡在实验室,最终用像“穿冰糖葫芦”的短节段预制拼装技术,刷新多项世界纪录。

  珊瑚礁、地震带、强风区……众多“建桥禁区”难题先后被攻克;世界顶级桥梁奖项上,中国桥梁早已成为获奖“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