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如何监管“基因编辑”?官方回应
中新网6月10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在加强涉及“基因编辑”的生命科学研究、医疗活动监管方面将发挥什么作用?司法部、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条例》从源头上防止非法获取、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国务院今年还将加快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和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与《条例》共同构成全过程监管链条。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2019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717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日前,司法部、科技部的负责人就《条例》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条例》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中国是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具有独特的人类遗传资源优势,拥有丰富的特色健康长寿人群、特殊生态环境人群(如高原地区)、地理隔离人群(如海岛人群)以及疾病核心家系等遗传资源,为发展生命科学和相关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对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发展,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人类遗传资源非法外流不断发生;人类遗传资源的利用不够规范、缺乏统筹;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的有关制度不够完善;暂行办法也存在对利用人类遗传资源的规范不够、法律责任不够完备、监管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必要在总结暂行办法施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条例》。
2016年1月,科技部向国务院报送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送审稿)》。原国务院法制办收到此件后,先后两次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赴地方调研,召开专家研讨会,会同科技部对送审稿进行了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草案)》。“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后,司法部会同科技部又根据最新形势变化,对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19年5月28日,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正式公布《条例》。
——《条例》在加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有效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条例》规定:一是国家加大对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展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对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实行申报登记制度。二是外国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需要利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采取与中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三是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对外提供或或者开放使用,实行备案并提交信息备份;可能影响中国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通过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组织的安全审查。
——《条例》在促进合理利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方面作了哪些规定?
为了促进合理利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条例》规定:一是国家支持合理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高诊疗技术,提高中国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人民健康保障水平。二是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开放。三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物科技和产业创新、协调发展。四是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对其研究开发活动以及成果的产业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支持;鼓励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提升相关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
——《条例》在规范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人类遗传资源等活动方面作了哪些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