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吉民众搭起一座连心桥
吉尔吉斯斯坦华商杨彩平:
为中吉民众搭起一座连心桥(商界传奇)
图为杨彩平(后排中)和吉尔吉斯斯坦儿童在一起。
(照片由杨彩平本人提供)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没多大文化。但是我有想法。要吃苦耐劳,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同胞,要互帮互助,这都是刻在我骨子里的东西。”来自浙江诸暨的杨彩平乡音浓郁,嗓音略有些嘶哑。质朴的话语娓娓道来她在吉尔吉斯斯坦经商20年的传奇故事,让人不禁感叹:这是怎样一名有勇有谋的女性!又是怎样一份侠肝义胆的胸怀!
市场上最早的灯光
1999年5月,一次偶然机会,为了追回一名客户的欠款,杨彩平来到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意外发现一片空白的市场。“那时,比什凯克几乎没有中国商人,市场前景不错。”杨彩平决定,干脆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得更远。
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语言不通,人脉全无,甚至还会面临当地同行的排挤,重重困难没有让杨彩平打退堂鼓。几个月后,她说服家人,带上货物,在比什凯克开设了第一个摊位。
“最早就是摆地摊。”初来乍到的艰辛让杨彩平至今记忆深刻。一个简易的露天摊位,没有任何遮盖,夏日的暴晒、冬天的寒冷都是“家常便饭”。
然而,骨子里的那股韧劲让杨彩平从未想过放弃。反之,从一开始,她便想尽办法要“打响广告”。
“怎样才能让客户注意到我?”杨彩平发现,客户通常很早就会赶到市场,等待店铺开张。“于是,别的店铺7点开张,我就5点开张,天没亮,我就打开手电照明。”偌大的空地上,早早亮起的这束灯光成功吸引了众多客户,杨彩平的袜子批发生意也做了起来。
2000年之后,随着赴吉尔吉斯斯坦发展的华商越来越多,杨彩平在将生意重心逐渐转向该国南部城市的同时,组织成立了吉尔吉斯斯坦南方华商商会,并担任会长。“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同胞之间应该互相帮忙。”杨彩平说。
嘶哑嗓音背后的担当
采访中,相比讲述自己的经商故事,杨彩平聊得更多的是商会和帮助同胞:“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听说有华商碰到困难,就忍不住要站出来帮一帮。”
同胞有难,挺身而出,已经成为杨彩平的一种习惯,甚至“面临生死关头也不会退缩”。听杨彩平说话会发现,她的嗓子有些沙哑。“这是几年前落下的老毛病。”她说。
2010年6月,吉尔吉斯斯坦局势动荡,中国政府派出9架包机组织撤侨。
杨彩平不顾危险,组织车队,将600多名华商接到自己的红太阳市场,并聘请保安保障大家安全。接侨胞回国的飞机抵达之后,她又配合使馆工作人员,请求当地政府开辟相对安全的撤离路线。
侨胞相继回国,杨彩平却选择留守。“许多华商走得匆忙,货物还留在这里,加起来价值几十亿元。我要留下来看好这些货物。”
最终,受到杨彩平的感染,10多名商会骨干会员也留了下来。他们开会商量对策,决定分成4个小组,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同时,杨彩平还专门前去拜访当地警方,请他们一起协助看守货物。
时值盛夏,天气十分炎热。当地民众纷纷撤离,生活物资严重短缺。“我站在奥什州政府门口,没有食物,也没有水喝,嗓子就是这么哑的。”之后,杨彩平生了一场大病,肺部出血,住院多日。对9年前的那个选择,她坚定如初:“留下的选择是很对的。我是会长,为了保护同胞的财产,我必须留到最后,这是最起码的担当。”
以情动人拉近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