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城乡村竞风流 ——从固始县巧练绣花之功感受乡村振兴加速度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恩烽 马依钒 李 倩
李荣海没想到,自己65岁时,还能从贫困户变身“虾老板”;村干部许义昌没想到,村民恁捧场,村里“厕所革命”几天就搞定;80多岁的许家林没想到,过去难解的养老疙瘩,现在顺顺当当解决了……
连日来,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采访组深入固始县,看乡村振兴。采访中,不管是村民,还是村干部,“没想到”是个高频词汇。
“没想到”之感,往往感叹于今昔比对之变。而变化,不仅仅是表象之变,更在于流动的精气神。在蓼城固始,一批村庄有颜值有价值,一群人互相帮衬加油干,一种文化兼糅乡愁与新风,乡村振兴时不我待。
既要“高颜值”,也要“高价值”
家住固始县郭陆滩镇66岁的李荣海是个“人物”。5年前,被评定为姬公村贫困户;2年前,收入稳定,脱贫;1年前,返租134亩荷塘,利用所学技术,养殖小龙虾,年收入近20万元。
荷塘是藕虾共养,上面莲叶田田,下面龙虾戏水,远观近看,都美不胜收。正值小龙虾消费旺季,昨日一早,李荣海和几名工人在塘边忙着捕虾、分拣。“有人来收,虾不愁卖。今年是第二年,收入会高一点。”李荣海一边拉网,一边乐滋滋地说着行情。
“一把年纪,还奔上了致富路,过去哪敢想?”让李荣海“不敢想”的荷塘是返租来的,租自朕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用郭陆滩镇镇长张宪成的话来说,“乡村除了好看,还得有‘钱’途。这家合作社几乎让整个姬公村实现了增值。”
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的技术指导,朕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初始资金、技术扶持贫困户,再运用返租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带动村民种藕养虾,创业致富。产业带动促使姬公村实现质变。目前,该村已有10余位村民返租荷塘,收入可观。2000多户村民参与万亩莲藕种植,有机莲藕已成为郭陆滩镇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草庙,草庙,旧得像个破庙。”即便是5年前,在固始县,这句顺口溜还能听到。现在大不同了,去年省里评选“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草庙集乡是固始县唯一入选的乡镇。
不长的时间,显著的改善,究竟有啥秘诀?草庙集乡党委书记夏明刚直言:“既要提高‘颜值’,也要提升‘价值’。”从2015年开始,草庙集乡抓住扶贫机遇,整合交通、水利、林业等项目资金,连续3年,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如今,该乡路渠涵桥焕然一新,全乡“户户通”,绿化点缀得宜,“颜值”高大上。
一边提“颜值”,一边升“价值”。这两年,草庙集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集镇商贸业日益繁荣,尤其以现代农业示范园、王岗村乡村旅游项目、环亚一号生态庄园项目为代表,一批现代农业落地生根,集聚发展,加速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美起来,更要富起来。固始县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介绍,在乡村振兴中,固始县发挥特点、做优产业,找准优势巧布局,填补空白抢市场,重点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渔业、旅游、电商等8类19个富民产业,涉及889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成产业基地927个,累计让118461人增收。
过去“有人干”,现在“一起干”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想有“针”功,得在密切干群关系上拿出绣花本领。练就这本领实属不易,李店镇刘营村党支部书记祁远俊在这方面称得上“行家”。
“以前真难,干啥都难。”说起前几年,祁远俊皱着眉头直摆手。若要找出转折点,祁远俊说,就是村里2017年开始的“双评”。2017年5月,有感于部分村民对评定有意见,干群关系有待加强,李店镇痛下决心,在全镇15个村里重新评定贫困户、低保户。公开公平公正,会议开到村民组,大家摆条件、看选票,摊开来,细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