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无私奉献写忠诚
秦时珍 口述 宋晓光 整理
我叫秦时珍,今年94岁,是淮滨高级中学离休教师。我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新中国成立前,我出身贫寒,深受地主压迫,对旧社会有着极强的反抗意识。面对贫困,我奋发向上,努力学习,考取了四年制的驻马店师范学校。当时的豫南大地,正值动荡变幻之际,国民党军队虽已成强弩之末,却仍然做垂死挣扎,残酷剥削、欺压百姓。师范学校在战争中辗转迁徙,居无定所,无法授课,迫不得已,我只好回到汝南老家,开始从事教学工作。
1949年年初,河南全境解放,我和一些老师一起参加了文化集训,学习新思想。在短暂的集训中,我学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了思想觉悟。抱着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的信念,当年3月,我投笔从戎,投入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当中。
在部队里,因为学有所长,我按照组织分配,继续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当时军队里战士们大多不识字,我被党组织安排到江西空军二师警卫营担任文化教员,积极响应和实践毛主席的“文化扫盲”号召,教战士们读书识字。
在部队工作的那几年,我不仅教战士们识字,还教战士们学习书法、绘画、音乐、体育,极大地提高了全营士兵的文化素养。“文化扫盲”活动结业时,警卫营成为全师文化素质最优秀的营队,我也因此获得“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1950年6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往武汉担任广州军区第三修建分部宣传科任教员。刚接手工作,恰逢长江水汛,我毅然决然地投入长江治水活动。水患平定后不久,国家开垦北大荒的号角吹响,我听从党的召唤,主动申请去黑龙江参加军垦。也就是这一年,我收获了爱情,和妻子一同迁往东北大地。
在东北,我被任命为机械队二校校长。20世纪50年代的东北,完全不似今日繁华的模样,广阔的黑土地上到处杂草丛生、苍凉荒芜。冬天,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校舍,就以马棚为校舍;没有宿舍,就挖地窖做宿舍,斩木为梁,取土烧砖……我和同事们不畏艰苦,克服各种困难,一切从零开始,用勤奋和汗水,用忠诚和信念,用冻得发紫的双手,在黑板上书写着一个人民教师对党和祖国的忠诚。
“文革”过后,百废待兴。1976年,按照上级工作安排,我从东北调入淮滨高中任教。当时的淮滨高中师资缺乏,校舍破旧,资源匮乏。因为多才多艺,我在学校先后干过多个不同种类的工作,任教过很多学科:政治、生物、历史、音乐、美术、体育……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上。工作中,我勤勤恳恳,多次获学校、县、市级表彰和嘉奖。
我于1987年光荣离休。在半个世纪中,我多次因工作而迁徙,辗转江西、湖北、黑龙江、河南等省。不管是军旅生涯还是教育教学事业,无论在哪里工作,我都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服从党的安排,听从祖国召唤,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