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来过我们家)古老乡村的小康图景 ——回访河南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韩光莹家(2)
大别山是一座丰碑。鼎盛时,以新县为首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口达350万,主力红军4.5万余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战争年代,新县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在田铺大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如今,新县挖掘红色遗址遗迹365处,打造旅游精品工程40多个。
韩光莹的二嫂曾祥英瞅准商机,开了一家“英子饭店”。3桌饭,节假日一天3次翻台,每天挣2000元。“现在,幸福的烦恼来了,就是有点累。”曾祥英笑道,女儿马上辞工,从外地回家,一起创业。
绿色生态优先 美丽经济富民
“总书记给我们指明方向、优势、做法。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保护、利用好家乡的森林、温泉和山花,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同很多村子一样,田铺大塆一度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饭碗。绿水青山,怎么变成金山银山?
“总书记给我们指明方向、优势、做法。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保护、利用好家乡的森林、温泉和山花,努力实现乡村振兴。”韩光莹的大哥韩光志说,自家民宿就是印证,紧靠池塘,推窗见水,远望见绿。坐在阳台上,摆一壶茶,拉几段二胡,练几幅书法,甚至发一会儿呆,都是享受。
因为山美水美,许多摄影师走进田铺大塆,流连忘返。日子久了,韩光志家成了“摄影师之家”。从迎春花开,到桃花开、樱花开……一年四季,摄影师扛着器材,拍累了,休息两天,找朋友,晒晒照片。主人坐在一旁,悠悠闲闲就能赚钱。
不只是韩家,卖手绣鞋垫的“匠艺工坊”、卖竹编的“不秋草”店、卖蜂蜜和豆腐乳等土特产品的“田铺伴手礼”店,20多家创客店就地取材,各具特色。2019年,田铺大塆接待游客63万人次。
田铺乡党委书记邵燕算了一笔账:除了民宿、农家乐、创客店,农民还将从“三块地”刨金。全乡12万亩林地计划入股,成立合作社;6000亩耕地即将整合,发展观光农业;108户易地搬迁后,流转宅基地,建设康养、度假村。林地、田地、宅基地均可分红。由此,农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产品变商品、农民变技工。
好山好水,怎么保护好?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新县“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保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保持76%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百里绿色画廊、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大别山露营公园,一个个生态旅游项目落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
古老乡村、红色经典、绿色生态,在此交相辉映,共绘小康图景。
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今日谈)
彭 飞
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风光,也有工坊、茶馆、书屋等时尚休闲空间;既能动手体验绣花鞋、鞋垫儿等工艺品制作,也能领略竹编、皮影戏的文化之美……韩光莹一家所在的河南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了一条搞活了农村经济的好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田铺大塆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底子相对薄弱。当地充分利用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绿色森林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吸引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这不仅说明,珍视文化遗产、呵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统一的,更启示我们,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方能打造优势、蹚出新路。
广袤农村天地宽,因地制宜潜力大。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独特优势,努力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乡村旅游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民日报》2020年02月1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