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久生事迹 弘扬大别山精神】人生的追求——黄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五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9 16:55:16
浏览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立堂 王博

人的一生到底追求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是财富,有人说是事业,有人说是幸福,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玩乐……

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但出发点大都相同:不甘现状,追求梦想。黄久生也不例外,他的梦想就是感恩。

1983年农历七月初六,黄久生从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的村口走出:一位瘦弱的青年、一条弯曲的土路、一双破旧的布鞋、一副简单的行囊;从村口黄土路到镇上的砂石路、到县城的柏油路、到郑州的水泥路……18岁的黄久生经人介绍,成为郑州一家工地上的小工。

黄久生听人说:困难困难,困在家里才难;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出路。一路上,黄久生怀揣着一个梦想——凭自己的能力吃上饭。一路上,黄久生思量着介绍人的一句忠告:出来就不要怕吃苦,怕吃苦就别出来!

黄久生在工地上从拉车运土开始,由于瘦弱,身体经常被两个车把翘起来。虽说能混个肚儿圆,解决温饱,但干力气活累还挣不到多少钱。怎样才能既肚儿圆又腰包鼓呢?黄久生白天干活,晚上思考。

为了请教技术,黄久生搬砖提泥浆总是细心地放到师傅最顺手的地方;为了学深技术,黄久生买来与建筑相关的书籍自学;为了多学几招,黄久生分别向不同的师傅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黄久生从小工到组长、到班长、到队长,一直干到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郑州分公司的项目经理,成为建筑业一名技术过硬的行家里手。凭着优质的建筑工程和良好的信誉,黄久生打造了70余项省、市优质工程,两次获得“鲁班奖”。他带领的双柳树镇农民工成为郑州市最诚信的劳务品牌,为河南省建筑业树立了良好形象。

“我把苦难、挫折当作自己生存的最好导师。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和痛苦是我人生中的最大幸福和快乐。”1986年春节前夕,黄久生从3年积攒的3000元钱中拿出2000元,在郑州买了核桃、大枣等土特产,用大卡车拉回晏岗村,全都送给了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人。看到乡亲们脸上露出的笑容,黄久生感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幸福。

黄久生想,这些孤寡老人不就像自己当年缺少温暖、需要帮助一样吗?当年,乡亲们能从嘴边省下来的饭菜供养自己,现在自己有能力节省开支帮助他们,不是应该的吗?从那以后,每年过节,黄久生都要回到晏岗村看望乡亲、资助乡亲、回报乡亲。2008年,黄久生出资200多万元在双柳树镇兴建立了一所敬老院,入院孤寡老人的生活费用除国家政策补贴一部分,其余全部由黄久生承担,直到养老送终,因此他被誉为“700位老人共同的儿子”。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黄久生渐渐懂得,一个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在大集体年代,黄久生在村里看到干农活时有的人走在前,拣重活干,长辈们羡慕他们是党员,黄久生感到党员很光鲜。长大了村里召开群众会,村支书在台上讲话全村人都听,黄久生感到凝聚的力量。从1998年起,黄久生两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003年黄久生在双柳树镇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的党支部”成立,黄久生担任党支部书记,他把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双柳树镇党员凝聚在一起,让这些党员有了“娘家”。党支部成立之后,积极为农民解决难题,仅为讨薪一项,就为上千名农民工讨回3000多万元拖欠工资款。

上学时,黄久生读课本上的雷锋日记,学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作为全国道德模范,黄久生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篮,懂得了新时代践行“雷锋精神”的要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黄久生在兰考的“焦桐”前,领悟到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真谛。2017年9月,潢川县成立了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任命黄久生为党工委书记,全县驻郑州11个外建党支部386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统一管理,黄久生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