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种业基地渐入佳境(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18 06:43:31
浏览

  秋天,他们像候鸟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春天,他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将希望的种子撒向大地。

  超过700家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业机构的近7000名科技人员,因为这年复一年的例行“迁徙”,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南繁人。

  南繁基地,位于北纬18度线以南的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境内。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曾经经过南繁孕育。

  如今,乘着海南自贸区建设的东风,海南正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为核心,以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为两翼,高标准打造国家种业基地。

  传承:老基地的变与不变

  “木棉开花,南繁人回家。”4月,木棉花期已过,南繁新人王鹏还没有离开三亚。去年10月,作为黑龙江阳光种业公司的生产负责人,他第一次来到南繁。

  在这名“90后”心中,南繁充满了新奇和诱惑。“老辈南繁人常说,在别的地儿,只养出儿子的时候,在南繁,孙子辈已经出生了。在别的地方种子发芽得7到10天,这里3到4天就能长成一片绿油油的地毯。”

  今年春节,王鹏管理的30亩地成功育出了1.5万斤早熟玉米种子。他信心倍增,第二茬扩种到了50亩。可这回赶上了天气持续升温,虫害加剧,第五遍药打下去,虫子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钻到了玉米芯里。

  “好在最后的收获时刻,虫子化蝶了,没再祸害下去,留了一点点的收成。50亩地只收了3700斤。”相比隔壁基地100多亩地的绝收,王鹏觉得老天已经很给他面子。

  几家欢乐几家愁,南繁向来如此,丰厚馈赠的背后是无数次的绝收。

  “一万多种样本组合才有可能育出一个新品种,而一个新品种要经历十几代繁育才能稳定下来。育种就像养育自己的孩子,每年我们抱着希望而来,虽然常常铩羽而归,但来年依然会满怀希望再战。”在陵水光坡的水稻育种基地,67岁的南繁老兵蔡得田即将迎来到南繁第四十五个年头的收获。

  用地难、服务保障跟不上,是南繁存在多年的“老大难”。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南繁人王晓玲说,以前地块分散,烈日下奔走于地块之间作业,“衣服能晒出盐来,就盼着回到住地有口热饭吃。”

  而今,困扰王晓玲多年的难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海南省以省域“多规合一”改革为契机,在三亚、陵水、乐东划定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实行用途管制。目前,南繁科研育种新核心区土地流转任务已基本完成,有18个省份签约,共流转用地1.4万余亩。

  王晓玲所在的江西省农科院育种基地,搬到三亚市凤凰镇水胶村,全新的办公楼和生活区已于今年初落成启用。紧邻生活区的170多亩连片育种基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制种区、展示区、繁种区、种子加代区划分清晰,用水也得到有效保障。

  反哺:再造海南农业引擎

  乐东瓜农从南繁基地学来的覆膜大棚技术,一改以往蜜瓜“躺在”沙地里的露天种植传统,既防虫害,又防台风。过去,海边沙地每亩50元租金无人问津,现在涨到每亩3000元。

  近10年来,冬季海南种植西甜瓜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产值达50亿元以上。这是南繁成果就地转化的成果。

  “南繁不仅有育种资源,还有丰厚的农业技术资源。”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下称三亚南繁院)院长柯用春说,海南一直在探索改变长期形成的“两头在外、中间在琼”南繁模式,把这些资源就地转化,助力海南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最近3年,海南省支出南繁规划项目资金3.3亿元,南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已完成,南繁供地农民定金补贴、制种大县奖励资金、生物育种专区、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等项目正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