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碱麦,亮丽的乡村诗行(逐梦)(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12 14:39:12
浏览

  初冬,试验田里的麦苗准备休眠。渤海边的寒风,钻皮钻肉。在室外待上半个钟头,手脚就冻得由疼而麻。为了获取旱碱麦越冬前的关键数据,张卫军和同事们带着尺子和笔记本,在麦田里从清晨干到擦黑儿。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研究,用一次次冻僵了再捂暖的双手,精确完成了大量的测量和记录工作。

  春天里,旱碱麦起身拔节。为观察麦苗长势,越是特殊天气,张卫军越是往田里跑。一天下来,脸上身上都粘满带着浓浓咸味的泥土。到小麦秀穗扬花期,科研观察的时间就得按小时计算。张卫军每天至少往圃田里跑三四趟,只为捕捉某个特殊节点的数据。

  水滴石穿。张卫军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就一定能够培育出更优良的种子。

  观察中发现,“冀麦32”耐寒、耐旱、耐盐碱,表现出很好的韧性,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们平均株高超过1米,这个“身高”对于当地临海多风的气候条件来说,实在太高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麦子株高,抗倒伏能力就差。而倒伏正是麦子减产的因素之一。

  为了选育更适宜的“矮个子”麦种,农科所扩大观察范围搞调查比对,到“冀麦32”大田中进行地毯式寻找,最终获得500个变异株单穗。这让张卫军非常欣喜。单粒点播、单株调查、考种、行播、入圃试验……对农业科研人员来说,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8年过去,他们终于筛选出20个优良株系出圃。再经过3年的品系比较、生产试验,最终在2015年育成“捷麦19”。这个新品种,株高降低了10至15厘米,秸秆也更加粗壮。它扎根的本领也更好,根系深度比普通小麦增加了0.3至0.5米。

  “捷麦19”是张卫军和同事们为盐碱地的种植环境量身打造的专属小麦。周围村庄一经示范,第二年就有很多乡亲们主动选择了“捷麦19”。大家都说,这个品种不挑地。2023年,后仙庄村的耕地中绝大多数种的都是“捷麦19”。

  为了给当地传承千百年的传统耕作方式赋予科技之“芯”,张卫军这样的一大批科技人员,几十年如一日接力攻关。今年,黄骅市旱碱麦播种61万亩,比2013年增加近10万亩。推广的旱碱麦新品种,除了仙庄片区的“捷麦19”,还有“沧麦6002”“沧麦6003”等等。还有一桩意外之喜:由河北援疆工作者做媒,“捷麦19”与新疆若羌、和硕的大片盐碱地“结缘”,喜获丰收。

  三

  今年旱碱麦开镰之前,后仙庄村唱了一个星期的大戏。

  麦收前唱几场河北梆子,是村庄多少年的传统。这传统,从2022年又拾起来了。锣鼓点一响,整个村子的精气神都为之一振。男女老少聚在一块儿,原本不咋关心土地和庄稼的年轻人口中,“旱碱麦”成了高频词。大家伙儿心气足了,纷纷表示要为村里做点事,才算不辜负这村子发展的好光景。

  “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家家户户自觉自愿。74岁的王如春当上村里的清洁员。每天一大早,老人家就兴冲冲上岗了,清垃圾,整地面,除杂草,犄角旮旯定时喷药防虫,跟侍弄自家院子一样勤快。见到村里老哥们儿,他总笑呵呵地说,把街道收拾妥妥帖帖的,自己也舒坦。

  后生们动了回村创业的心思。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刘建,今年41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黄骅市里做工程。2021年村委会换届,他果断选择了回村工作。村里旱碱地治理好了,乡亲们种地不仅不再赔钱,今年一亩地还能赚上几百元。他想带着大家伙儿把相关的产业链做起来,让旱碱麦真正成为一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