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做使者 青年当先锋(文化只眼)
第九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天山会议近日落下帷幕。46位专家和青年文艺评论家围绕“‘一带一路’·文艺交流·文明互鉴”这一主题和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本届论坛不仅汇聚了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传媒机构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与作家、艺术家,而且邀请到来自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的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交流,有的身处对外交往一线,对“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艺交流与文明互鉴保持密切关注。他们既有从宏观角度探讨文艺在“一带一路”上的价值作用,又有结合自身经历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深入思考,还有从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舞蹈、曲艺、书法、杂技魔术等十多个不同艺术门类出发,对文艺如何表现中国文化符号、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索,视野开阔、见解独到。
作为文艺评论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实践,此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
文艺对自身文明要有高度自觉,对自身文化要有高度自信。文艺是一个民族自身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文明和文化的形象表达,任何一种文艺都有它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优秀的文艺创造要基于对自身文明特性和文化内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对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认同和坚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没有中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艺要深刻认识并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连续性上理解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精神根脉,从创新性上传承中国文艺创造进取的民族基因,从统一性上塑造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从包容性上体现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开放多元,从和平性上践行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天下情怀。在充分认识自身文明基础上建立起的文化自信,才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熔铸于文艺作品之中,体现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这是我们从事文艺交流、文明互鉴的前提和基础。
文艺要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拥抱人类文明。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文明只有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才能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要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还要对世界上其他人类文明秉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胸怀拥抱人类文明,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努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并结合中国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形式和手段,创作更多展现中华民族特色、精神和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动中国文艺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文艺要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议,从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出发,倡导新型的人类文明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是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也应成为文艺要大力弘扬和表现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文艺作品要将目光从民族、国家叙事扩展到人类叙事,不断去凝练概括能够表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符号、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用文艺的方式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未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