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做使者 青年当先锋(文化只眼)(2)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文艺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让世界再次聚焦中国。但是,我们在国际上还存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仍有“有色滤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扭曲的情况。因此,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尤为迫切。文艺是对外传播的首选载体,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艺工作者要从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当代最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以最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展示我们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国际化的文艺评论实践场域,以更具阐释力、说服力和包容度的“国际化批评”向世界推介中国文艺,开展精准到位的创作引领和审美评论,阐释中华文明精髓、呈现中国艺术魅力,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文艺力量。
文艺要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使者。文明是文艺的根,文艺是文明的灯。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审美产生的愉悦却是相通的。古往今来,文艺总是具有跨越民族、穿透心灵、沟通思想的作用,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纽带和桥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文艺要成为先行者,通过国外民众看得懂、听得进的好故事好作品来充分展现中国的繁荣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对中国文明的理解。在把外国文化“引进来”的道路上,文艺也一直是领路者,通过引进各个国家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加深对世界其他文化文明的感受和思考。“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文艺魅力带来的审美共通和情感共鸣,可以消除偏见和隔阂,促进彼此了解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文艺工作者、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充分发挥文艺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