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地方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3 13:10:01
浏览

激发地方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山东梆子《茌平秀才》剧照。
  山东聊城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供图

 

激发地方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甘肃省歌舞剧院供图

 

激发地方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东仓鼓乐社舞台剧《鼓》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原韬雄摄

 

  今年以来,演出市场不断升温。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9.33万场,与去年同比增长400.86%,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超10倍。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强分类指导,激发院团生机活力。”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力量,地方文艺院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版推出策划,从3个地方院团的实践案例,观察文艺院团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传播路径等方面的持续探索。

  ——编  者

  

  甘肃省歌舞剧院——

  丝路花雨  常演常新

  前不久,舞剧《丝路花雨》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一连两场,场场爆满。

  自1979年首演,44年来,《丝路花雨》常演常新。这部舞剧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博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特色,截至今年6月,已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99场,观众达531.48万余人次,成为中国舞剧演出场次、观看人数、演出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剧目,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精美绝伦的壁画、翩跹起舞的飞天……为把敦煌艺术搬上舞台,让静止的壁画变成流畅的舞蹈,甘肃省歌舞剧院先后派出7批编创人员赶赴敦煌,采风学习、体验生活。编导和演员们进洞窟学习,听专家讲授,不断调整创作思路,神笔张、英娘、伊努斯……一个个典型形象,从壁画和文献中走了出来、跳了起来,生动鲜活、血肉丰满。

  莫高窟南区492个洞窟,几乎窟窟都有舞蹈形象。“壁画上,舞者的体态、手势和眼神,都是我们的素材。”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李金江说,当年,大家请教研究人员,敦煌伎乐中哪一个舞蹈动作最典型,得到的答案是112窟的反弹琵琶舞姿最有代表性。

  “112窟的反弹琵琶形象出自中唐时期,舞姿形态、组合形式更加丰富。”李金江说,但要用当时的方式将反弹琵琶的静态动作连贯起来,几乎没有可能。“壁画舞姿讲究曲线,在反复练习中,大家逐渐摸索出由头、肩、胯的弯曲形成舞蹈动作。”李金江说,就这样,舞剧中经典的反弹琵琶造型诞生了。

  同时,随着创排的深入,更多文化元素被吸纳进来。男子舞略显单薄,就加入甘肃武威攻鼓子;印度舞、波斯舞不擅长,演员就到北京向东方歌舞团拜师学艺;为还原唐曲韵律,反复斟酌,选择琵琶古曲《月儿高》作为基调。

  摇曳的身姿、飘逸的裙裾、曼妙的舞蹈……“花雨”自敦煌壁画中“飞出”,又随时代变迁,几经改版。为了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满足巡演需要,甘肃省歌舞剧院不仅在1979年版的基础上推出2008年版和2016年版两个正式演出版本,还创排了80分钟的“旅游版”。“与时俱进的《丝路花雨》,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甘肃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其银说,《丝路花雨》精彩片段在视频网站播出后,“圈粉”超过1亿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