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胡柚香(逐梦)
我们的故事,从一颗胡柚果开始。
浙西常山县的每一座山,每一块地,每一个村,都被绿意簇拥着、包围着。在常山连绵的山岗上,你随处可见茂密的胡柚林;在常山散落的村庄里,你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的胡柚树。
为了这片绿油油的胡柚树,为了这片黄澄澄的胡柚果,几代常山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一
青石镇澄潭村胡家自然村,一棵120多年树龄的胡柚树至今屹立在那片胡柚林里,根深叶茂,树壮果稠。
它的主人是胡家村的退休老师徐立成。正是从他家这棵“胡柚母亲树”出发,百年来,常山遍植胡柚。在徐立成的记忆里,他很小的时候,这棵胡柚树就已经这么大了,应该是他爷爷的爷爷辈种下的果树。后来有一段时间,因为疏于管理,这棵树曾枝叶枯萎,差点死亡。徐立成的父亲带着全家老小,给胡柚树培土、浇水、整枝,终于让这百年古树重焕生机。
40年前,常山县农业局开展田野调查,发现了这棵胡柚树。老农艺师叶杏元和贝增明对这棵胡柚树进行了认真研究。这棵树看起来像香泡树,却又不是香泡树,果实吃起来像橙子,却又不是橙子,酸酸的,苦苦的,风味独特。
他们敏锐地感觉到,这种“似橙非橙,似橘非橘”的柚果风味独特,值得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而这种果子长在山沟里,多年来连个名字也没有。县农业部门把这棵树命名为“常山胡柚”,因为出生地在常山县胡家自然村,外形又长得像柚子,后来简称为胡柚。
从这一棵“母亲树”发端,胡柚树悄然生长在常山农家的房前屋后,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叶杏元、贝增明等一批老农艺师,从这棵胡柚开始嫁接培育常山胡柚品种,从几百亩,几千亩,到几万亩,十几万亩。
这棵胡柚树,2013年由衢州林业局挂牌为“衢州古树名木”,四周建了石条栏杆加以保护。每年胡柚开花或果实开采,果农们都会在这里举行庆祝仪式。
徐立成的地里,除了“胡柚母亲树”外,还有10多棵胡柚直生树,树龄都在50年以上。这是上辈人馈赠给他们这代人的“金果树”。
徐立成生在1946年,退休前在青石初中教过数学,后来教生物。他有四个子女,三个女儿在杭州,一个儿子在无锡。儿女们都想接他们老两口去城里,但他们不乐意,就愿意守着这片胡柚林。除了园子里的十几棵老胡柚树,他家还有两块地,总共有七八亩,种了100多棵胡柚,光那棵“胡柚母亲树”,每年就可收获果子1000多斤。
前不久,我们在徐立成家里采访,他远在杭州的女儿从手机监控视频里看到,就打了电话过来问:“家里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徐立成在电话这头乐呵呵地说:“家里来了很多作家,他们要看那棵胡柚母亲树呢!”
二
80后樊燕霞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她只要有空就往胡柚基地跑,每每置身于那一片郁郁的翠绿之中,都仿佛有一片轻盈的绿色云彩朝她飞奔而来。
在童年的记忆里,樊燕霞就常常跟着父亲樊利卿在胡柚林里奔跑。
父亲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那时候在农村也算是文化人了。他当过村里的会计,也开过农资店卖化肥农药。后来,父亲白手起家,收购销售胡柚,成为胡柚销售专业户。他把一车车胡柚运到北京、山东、河南等地,有时一天要发几车货。那时候,樊燕霞才读小学,放假的时候就跟着押车的舅舅,一路颠簸,两天三夜才到北京。樊燕霞在市场上帮父亲发名片,那上面印了父亲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小小的樊燕霞跟着父亲在北京过了好几个春节。后来,樊燕霞考上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和几个同学一起创业,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都说,子女长大了要往外“飞”,拽都拽不回来。可是,已经在杭州工作了两年的樊燕霞却和父母商量,要回到乡下,专心做胡柚产业。
父亲说:“我做胡柚销售30多年,可都是苦力活。你一个女孩子可别跟爸一样卖苦力。”
母亲说:“你是家里的独生女,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已经在杭州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怎么还要回来当农民?”
樊燕霞说:“你们干的是苦力活,我回来就是想让你们以后少干点苦力活。我们要用互联网做胡柚营销,前景广阔着呢!”
父母拗不过倔强的女儿,虽然嘴上反对,心里还是乐滋滋的,一家人在一起有个照应,再说如今搞销售还真需要年轻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