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畔治沙人(逐梦·情系绿水青山)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09 06:22:01
浏览

鄱阳湖畔治沙人(逐梦·情系绿水青山)

 

  图①:江西都昌多宝沙山。
  傅建斌摄
  图②:高少平(左)和黄曦勇(右)在劳动。
  朱彼得摄

 

  一

  江西都昌县城往西半个小时车程,有乡名曰“多宝”。多宝乡是鄱阳湖的宠儿,浩渺的烟波紧紧环抱着这片热土,境内聚集着二十余万只候鸟。鸟群起飞时,与湖光山色相映,画面壮美。

  汽车像风浪中的船只,颠簸于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开车的司机叫黄曦勇,是多宝乡水土保持服务所负责人。他双目紧盯前方,身体不断随车身被弹起。

  “那是胡枝子,那是蔓荆,高大的乔木叫刺槐,数量最多的是湿地松。”后座的高少平仿佛一位尽职的导游,一路上向我介绍着道路两旁的植物。他是多宝乡水土保持服务所的前任负责人,现在都昌县水利局水土保持服务股助勤,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

  我无法想象,三十多年前,这一座座丘陵,竟然是茫茫沙地。由于地质变迁、水力风力侵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秀美的鄱阳湖畔曾经卧藏着一望无涯的多宝沙山。沙丘群形成千沟万壑、起伏不平的地理地貌,面积达二十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民谣如是说:“风沙弥漫不见天,万亩荒沙无人烟。西边流沙塞河道,东边风沙吞良田。”

  高少平在扳着指头数植物的种类,他熟悉这儿的一草一木,三十八年的亲密接触,一千五百多亩的山林就是他的亲人。

  汽车在山顶的一块开阔地带停下来。推开车门,满目的苍翠与热浪扑面而来。黄曦勇憨憨一笑:“以前比现在更热,到处是沙丘,地表温度达到六七十摄氏度。”

  我看到了一棵棵剑麻。高少平有点小得意:“这是我的主意,剑麻成活率极高,固沙效果奇好,山顶种植了很多。小心了,别碰着,容易伤人。”

  我还看到了一棵棵匍匐于地的蔓荆,它们像一只只绿色的大蝴蝶,与沙地不离不弃。一边是万顷碧波的鄱阳湖,一边是翠绿无垠的山岭,湖山相依,构成磅礴的画卷。

  万丈阳光下,高少平与黄曦勇站在山巅,亲密地交谈着什么,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二

  1985年初冬,扛着行李的高少平从多宝乡集镇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工作单位——都昌县多宝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眼前的情景让这位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系的高才生惊呆了,但见风沙肆虐,刚一张口,嘴里已经灌进了细沙,几间平房显得单薄而苍凉。冷风刺骨,高少平打了个寒战。

  夜幕早早降落,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站长龚旺初将瓷碗递到高少平的手中。高少平一摸,忍不住惊叫了一声,碗里是细细的沙子。

  龚旺初笑了笑,从缸里舀了半瓢水,小心地倒进高少平的碗里,待高少平把碗洗干净后,他再把水倒回自己的瓷碗里。烧饭的师傅悄悄告诉高少平:水金贵着呢,得省着用。

  桌上,只有一大碗炒辣椒。十几个人扒拉着饭,谁都舍不得将筷子伸向菜碗。从水保站去多宝乡集镇有七八里地,都是泥沙小路,往返全靠双腿。职工吃住在单位,很多人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大伙儿便自己动手种蔬菜,最易成活、收获最多的是辣椒。有时,巡山的同志撞见渔民打鱼归来,赶紧买上几条,让全站上下好好吃一顿。

  在满是沙子的床上,高少平度过了到多宝工作的第一宿。

  最让大伙儿痛苦的不是艰苦的日子,而是沙丘。他们使用传统方法拼命植树,手上有啥树苗就种啥树。谁知,杨树、杉树、檫树一棵棵栽下,很快,又一片片枯萎死去。瞪着依旧光秃秃的沙丘,大家一片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