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诗文经典 赓续中华文脉(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29 06:18:01
浏览

传承诗文经典 赓续中华文脉(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金秋时节最能激发诗情,千百年来孕育了众多经典名篇。近些年,古典诗文更多地通过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网络视听等形式创新呈现,传承着诗韵悠长的中华文脉,也赋予了经典诗词以时代新意。值此中秋、国庆佳节来临之际,我们重温那些吟咏家国、温润心灵的诗句,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编  者  

  

  用中华诗文滋润心田

  康  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

  崇尚理想信念,弘扬家国情怀,是古代经典诗文始终秉持的价值观念。这里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高远志向,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它们的内涵各有不同,其共同点在于:肯定自我价值,敢于面对挑战,彰显爱国精神,捍卫民族气节,坚信人生道路,期待社会进步。这些坚定的价值观念是精神更是信仰,是古代经典诗文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

  人文关怀与民本思想,也是古代经典诗文的重大主题。孟郊吟诵母子情的《游子吟》,苏轼追忆夫妻情的《江城子》,李白感念朋友情的《赠汪伦》等等,在几十上百字的短小篇幅里,寄寓了赤诚浓厚的人间真情,流传千载至今不绝。“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诗文将仁爱的精神与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仁爱精神以体恤民众、承担责任的生动内涵,它们聚焦现实,感情深沉,将以亲子之爱为基础的人际情感扩充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情怀,成为古代经典诗文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一部中华经典诗文的历史,就是承载、展示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历史,贯穿其中的是礼乐精神。“礼”规范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也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感,“乐”则通过内在情感的交流,达到群体和谐的目的。在经典诗文中,自然的情绪升华为人际间的和谐情感,自然的感官升华为充满温情的艺术感受,其目的是为了陶冶和塑造“发乎情止乎礼”的性情。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趣味、美学传统与人生智慧就是这一理想的外化形态。其中,古代经典诗文最为精准、细腻、全面地呈现了对社会与人群的心灵滋养和智慧熏陶。这里既有个体强烈的情感抒发,又有社会理性的自觉遵循;这里蕴藏着难以言尽的思辨与智慧,蕴藏着个体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深情与追问。它们共同沉淀在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文学文本中,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培育、性格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经典诗文中,在文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才有壮怀激烈的人生奋进,才有飘逸洒脱的超越追求,这使他们的诗文迸发出既雄阔壮美又清俊超然的万千气象,而这正是中华经典诗文生命智慧的特有魅力。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永恒的,人生由此开启了生命之思。在经典诗文中,时间被赋予情感的厚度,情感被赋予时间的长度,对生命的忧思焕发为激昂的青春,转换成艺术之美,生命也因此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