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庐乡村感受艺术的脉动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15 09:31:01
浏览

原标题:在桐庐乡村感受艺术的脉动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富春江畔,山的伟岸与水的灵动相得益彰,南朝文学家吴均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称赞此地。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绘于富春江流经的浙江西北部桐庐、富阳两地。画中80%的笔墨描绘的是桐庐县的风光。

1000多年后的今天,桐庐跟艺术的缘分依然在延续:村头乡野间,一件件充满生命力的作品恣意昂扬;灶台屋舍旁,一个个饱含趣味的巧思悄然绽放。在艺术之风的吹拂下,秀翠的自然之景与充满活力的艺术之乡交相辉映,诉说着艺术哺育乡村发展的故事。

田园承载悠悠文脉

秋末冬初,江南大地凉意渐浓。桐庐县梅蓉村水杉大道上,几片黄叶倏然掉落。“四时不同景,水杉大道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艺术品。”村民袁春林说,“当时,梅蓉村‘敢叫荒滩变绿洲’,吸引了大量中外客人前来参观。为展现精气神,村里种下1000多棵水杉苗。老支书身披蓑衣,风雨无阻地看护,才让这树长得如此茁壮。之后,来采风的摄影家、画家一批接一批,艺术也渐渐融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

梅蓉人懂创造,也懂守护。建于1914年的罗家大屋,如今被作为梅蓉乡贤馆,成为见证村子发展变迁的“活化石”。古宅内,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访梅蓉大队》正循环播放。“瞧!片子里这两位是我的父母。”陈满良笑着说,“1963年我刚出生,村里就已经有影视纪录啦!现在观影听戏的传统犹在。”

除了观影看戏,村民也参与艺术创作。“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带着大家一起创作。”袁春林指着乡贤馆门前的雕塑《耒耕田肥》自豪地说,“这可是我们共同的作品!”

这样的艺术品共26件,随机分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这片不锈钢竹林叫《竹映诗瘦》,上面刻着历代跟梅蓉有关的诗句。灯光映照下,诗词成为独特风景。”现在,陈满良在村里开观光车。在他看来,所行之处,皆是艺术。

江、堤、田、村依次向上排布,村民推窗见景,开门赏花。昔日,梅蓉村九里梅花十里香;如今,油菜花和水稻交替生长,扮靓了富春江左岸的金黄。依山傍水的梅蓉村也成为游客眼中的艺术品。

非遗浸润万户千家

粉墙黛瓦错落,青石板路蜿蜒,小溪缓缓流淌。深澳村怀素堂内,杭州亚运会的印记犹在:桐庐马术比赛主题灯彩悬挂于堂内古老的梁木上。“这是我为杭州亚运会专门设计制作的灯彩,来往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深澳村的非遗。”申屠飞东说。

申屠飞东从小跟着外公学习灯彩制作。“小时候,灯彩就是我的玩具。”申屠飞东说,“从搭骨架、刷油漆、装彩灯,到铺绸布、画造型、上颜色,灯彩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

“现在,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人们非常喜欢用这些非遗工艺品营造节日氛围。”在申屠飞东的带动下,深澳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灯彩制作。看得懂图纸的搭骨架,会裁剪的铺绸布,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村民手上又重新焕发生机。

张原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桐庐剪纸的传承人。在杭州亚残运会宣传片中,她向世界展示了剪纸技艺。“从最初的装饰品,到现在的艺术品,剪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张原子拿着作品边展示边介绍,“村里的男女老少,有空都爱到我这里看一看、学一学。我向他们介绍剪纸语言和剪纸文化,他们慢慢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

拾级而上,古宅里琴声悠扬,80岁的申屠光龙正挥毫泼墨。“我平时喜欢书法,也爱画画,没事儿的时候就在这里写写画画。”今年8月,深澳茶馆正式启用,村民们在此下棋品茗、看戏观剧。“平时,这里越剧、评弹、相声表演不断。小百花越剧团的戏,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别提有多开心!”聊起现在的生活,申屠光龙满脸的幸福,“这样有滋有味的日子,好不快哉!”

艺术滋养村民心灵

“2016年,我来到石舍村,这里静谧的山水深深地吸引了我。之后,我便常到此写生,跟村民们成了朋友。”

金钰琦是来自上海的画家,他在石舍村租了一座古宅,用水彩画记录村里的山水草木、民风习俗。现在,他把自己称为石舍村新村民。

“我们这儿每位村民都是艺术家!”金钰琦指着墙边的画作骄傲地介绍,“这些都是村民自己画的。他们用颜色诉说自己对山水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