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敦煌缕析魂脉 重振民族文化自信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19 14:28:01
浏览

2023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123周年之际,由刘诗平、孟宪实合著的《寻梦与归来:敦煌宝藏离合史》(全三册)面世,围绕敦煌宝藏的发现、流散与回归,回顾了120多年来敦煌文物的往事,以及数代敦煌学人呕心沥血追寻国宝、研究国宝、让国宝重光于世的艰辛历程;该作品以学术、人文视角呈现敦煌全貌,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了解敦煌,进而亲近敦煌;同时通过敦煌宝藏展现的千年风云和敦煌学曲折发展的百年历史,讲述了中华民族的一段心灵历程。日前,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刘诗平表示,自己大学时就对敦煌情有独钟,《寻梦与归来:敦煌宝藏离合史》是在2000年出版的《敦煌百年:一个民族的心灵历程》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修订和改写,补充了最近20多年来敦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敦煌宝藏与人物故事做了比较严谨细致的学术考据,也融入了自己关于敦煌研究的思考,并归纳阐释了每个时期的研究特色和重点。刘诗平表示,自己既是对百年敦煌学表达敬意,也希望做一个交流的平台和桥梁,让读者认识和了解敦煌,第一时间接触到敦煌相关的研究成果。

寻梦敦煌缕析魂脉 重振民族文化自信

>>>敦煌寻梦

始自大学时代的痴迷,影响一生“从未离开”

刘诗平1988年入读武汉大学历史系,当时武大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实力雄厚,拥有国宝级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唐长孺率领朱雷、陈国灿等弟子整理出版吐鲁番出土文书享誉学界。同时,钱穆先生的孙女钱婉约当时是中国史班的班主任,上中国近代文化史课程的时候,同样讲到敦煌学。因对敦煌学浓厚的兴趣,刘诗平从世界历史专业转到了中国史专业,“从朱雷老师和陈国灿老师的课堂上,真正接触到敦煌学和吐鲁番学,尤其是陈先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课程,让我走向了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刘诗平介绍说,敦煌文书主要是4至11世纪的文字留存,敦煌壁画、塑像主要是4至14世纪的内容,“这一段基本上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西夏、元这个时代,我本身对这些王朝非常感兴趣,对晚清、民国也很感兴趣,所以我就转到中国史专业来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正式学习敦煌学了,一些老师也开这方面的课。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现任会长荣新江老师的研究生,专门学习唐代历史和丝绸之路,尤其是敦煌吐鲁番学。”

在北大历史系,刘诗平度过了无比快乐、无比充实的一段时光。“荣新江老师的治学,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学术的尊严和为学的乐趣。那时,与来自新疆的孟宪实、姚崇新和来自陕西的雷闻同住一室,同研唐史和敦煌学,其乐融融。如今,他们三人早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知名教授,各研一域、各守一方。”室友孟宪实也就是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采访中刘诗平对才华横溢的孟宪实在博士论文准备期间加盟《敦煌百年》展开修订表示了由衷感谢。

多年之后,作为新华社资深记者,刘诗平跑过经济、金融、铁路、科技、海洋、气象、水利等很多口线,驻过海外分社,跑遍了大江南北、地球四极(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马里亚纳海沟)。丰富的阅历改变了他,但大学教育依然深刻影响着他,“大学对我的影响格外大。我学的是历史,入学时武大的吴于廑、唐长孺两位先生对我影响深远,一个是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全球化,第二个就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北大荣新江先生的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研究同样视野广阔,给我很大的影响。我现在很多时候看事情都会从历史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从事记者这个职业,读书的同时更需要行路,需要对国际国内的时事有更宽广的视野;做学问我也是走这个路子,读书跟行路是关联的,历史跟地理的这种结合,可能是我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