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应的美丽(逐梦)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20 06:24:02
浏览

心手相应的美丽(逐梦)

 
 

  一

  正午,阳光均匀地洒在墙头蹲着的一排大陶罐上,也落在她沾满黄泥的双手上。

  只见她从盆里挖出一块泥,放在陶盘上,陶盘旋转起来了,越转越快。有温度的双手,抚着泥巴,于旋转中拥抱、粘连、轻触,手指与泥土在无声中传递着浓情。

  陶盘上,土陶的生命在转动中孕育。她先是塑造出一个底座,接着手指向上挪移,不一会儿鼓起了线条柔美的圆肚。之后,双手在三分之一处收拢,与底座对称的瓶口现出雏形,手指再轻轻下压,瓶口向内凹陷转出一个圆洞,她将不光滑处磨润,湿漉漉的泥坯包裹着一层柔光。女子稍作停顿,沾着泥水的手拢了拢额前的头发,顺手拿起一个塑料小齿轮,对着泥胎腰身和瓶颈转了一圈,立刻有了两圈立柱式的花纹,接着又拿出三齿的小塑料叉子在两圈立柱间顺势一转,三道水波花纹流动起来。放下塑料叉子,她又拿起一根牙签,对准隆起的花瓶肚,上上下下划出平衡对称的山形纹。时间仿佛停止了,人群的嘈杂声、照相机的咔嚓声、鸽子的呼哨声,尽在时间之外,物我两忘。

  她的动作轻柔、专注,像是在为自己培育的孩子编织美丽的衣裳,概括、提炼、想象、夸张,这还不够,又怎么能够呢?她把一小块泥搓成泥条,把泥条卷成三朵一模一样的云纹,分别贴在花瓶两侧,像两只听风纳雨的耳朵,或张开的翅膀,具备了飞翔的姿态。她轻轻托起花瓶,小心地放在晾架上,之后,细细地打量,嘴角上翘,露出一丝微笑。

  一件土陶花瓶诞生了,诞生在这位名叫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的年轻女子手里。

  二

  走进喀什这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应有尽有。古城旁边的喀什高台民居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巷道纵横,曲径通幽。改造后的高台民居艺术气息浓郁,有制作铜器的、做皮鞋的、绘画的……俨然是一座手工艺博物馆。

  在主巷道里,有一户“高崖上的土陶人家”,这就是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的家。土陶人家的双扇蓝底雕花门敞开着,院落连着四间房屋,一间休息室、一间用来和泥土、两间制作土陶的作坊。屋里的一排排木架上摆放着几十种烧制好的陶器,多是当地日常生活用品,有陶罐、壶、盆、盘、碗、碟、瓶、缸、油灯、烛台等,部分陶器上了黄釉和绿釉。琳琅满目的土陶大小不同,造型、纹样、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朴拙天真,让人心生喜爱之情。院里砌着一个烧陶的土窑,土窑上堆放着几摞陶花盆,旁边窗台上红的黄的紫的百日菊热烈绽放,迎向太阳和络绎不绝的游客。海蓝色窗框上方粗麻绳拴着高高低低六个有耳陶罐,窗框的蓝与天空的蓝遥相呼应,与土陶的土黄色形成强烈对比。

  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是喀什地区第一位制作土陶的女子。她的父亲吐尔逊·肉斯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坦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陶器,十七岁便开始独立工作。而现在,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成了更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陶瓷技艺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青花瓷、花瓷,五彩缤纷、精致细腻,喀什土陶技艺则保留了民间陶的原汁原味,受地域影响,逐渐形成鲜明的审美特色。在喀什古城售卖土陶的店铺很多,旅游业的发展让喀什民间土陶艺术再次兴盛起来,兼顾实用性的同时,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强化。

  三

  我坐在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身边,看她制作土陶,听她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