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吹 芦花飘(我们这里的年轻人)(3)
赵培杰一家在大北,可以说是名声在外:家里两代三口人,都在大北扎了根。父亲赵庆河是一名普通的采油工,自大北建设初期就来到这儿,不但把青春献给了“英雄滩”,而且把一双儿女也带到了大北。女儿在采油管理部门工作。2012年,九〇后赵培杰大学毕业,通过油田的考试来到大北,与父亲同在一个站,父子俩成了“亲同事”。
赵培杰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冬天,遇到设备故障,师傅王学强带着他连夜处理。夜色沉重,狂风吼叫,稀疏的灯光似被刮落的星辰颤抖闪动,身上的棉工衣此刻如同薄纸。赵培杰被冻得哆嗦不停:“师傅,等风停了再干吧!”师傅却沉着脸,找来一些芦苇和木棍,在一处小土坡点起篝火:“我们能等,但油井等不了。年轻人想在大北扎好根,必须学会吃苦哩。”这句话在赵培杰的心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春节前的一天,海风呼啸,寒气逼人。赵培杰与两名同事冒着凛冽的冷风巡井,发现管线被冻堵了。他们想方设法为管线加温,用开水烫、暖水袋焐,但堵着“喉咙”的管线一点动静也没有。赵培杰咬咬牙,解开身上的棉工衣,把身体贴在管线上,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用体温暖着它,后来索性把自己的棉工衣也裹在管线上……一小时后,管线终于“吐”出了冰块,赵培杰却被冻得脸色青紫。
赵培杰年纪轻,脑子活。他明白,想要做好新时代的“大北人”,仅靠爱岗敬业、吃苦受累远远不够,还要懂技术、有真本领。每天,他挤出空闲捧着书本学习,在井场上见缝插针地琢磨干活的技巧。2014年,他在局、厂两级技术比武中崭露头角,从此走上了钻研、攻关新技术之路。
“多机型快速顶丝”是他的第一个攻关课题。赵培杰一边向技术人员请教,一边向书本“取经”,买来机械理论知识书籍,还自学考取了计算机绘图的相关证书。夏夜,他忍着蚊虫叮咬,图纸画了一大摞。有时睡着睡着,灵感像一只野兔突然闪现,他马上爬起来,伏在图纸上写写画画。等他疲惫而满足地收起图纸,抬眼望窗外,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
课题研究像钻头一样不断深入,一道道难题迎刃而解。经过反复试验, 他研制的“多机型快速顶丝”终于成功,现场应用后,维护保养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得到推广。
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袭来。油区狂风暴雨,埋在水底的管线被海水来回冲击,浮到了水面。到了下午,肆虐的风稍安稳了些。赵培杰瞅准这个时机,组织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扛起管线进行加固。不料到了晚上,管线突然断裂。这时风也缓过劲来,继续狂叫着,拍打着。
赵培杰与两名同事腰上绑着绳子,把管线拽到路边,用挖掘机压住,连夜抢险。深夜,瓢泼大雨又杀了个回马枪,管线面临再次断裂的风险,必须尽快焊好。狂风暴雨中,手里的雨伞显得无比单薄,一撑起来就被吹得东倒西歪。赵培杰找了块塑料布裹在身上,在身前撑起一块“屋檐”,为作业区域遮挡风雨。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抢险终于完成……
海风吹,春又来。
冬日枯萎的芦苇根下,又蹿出一个个绿色的头尖尖,在阳光的拉扯下一天天长高。大北的守望者们,一代一代从没有断过档,就像这“英雄滩”上一茬又一茬的芦苇,执着,坚韧,顽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6日 0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