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盈楼藏古今(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图①、图③:修复师在修复古籍书页。
图②:天一阁博物院外景。
以上图片均为章勇涛摄
核心阅读
浙江宁波,月湖西畔。400多年来,天一阁书香不绝、文脉不断。登记藏品22万余件,其中古籍30余万卷,5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如今,天一阁不仅沿袭古制,通过巧妙的建筑设计、严格的管理制度,将善本细心保存,更引入智能技术设备、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精心修复古籍。一个个数字平台、一场场线上展览,将古籍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浙江宁波,月湖西畔,坐落着一座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书香不绝。
走进院内,草木葱茏,江南园林让人眼前一亮;登楼远眺,长廊曲折,阁前的天一池碧波荡漾。以藏书楼为重点、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天一阁博物院,登记藏品22万余件,其中古籍30余万卷,5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400多年来,天一阁藏书楼和其所收藏的珍贵善本,是中国藏书文化的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
书藏万千
巧妙设计建筑,严格管理制度
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一阁建造人范钦的坐像。雕塑旁的东明草堂,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之地。据说,藏书最多时达7万多卷。
与东明草堂一墙之隔的范氏故居,原是范氏家族的生活区域。范氏故居与天一阁藏书楼之间,用高墙隔出了一条长长的防火巷道。“将生活区与藏书区隔开,是为防范火灾波及藏书楼而作出的精心安排。”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主任李开升说。
书籍越来越多,而东明草堂面积有限,范钦便建造起新藏书楼。取名“天一阁”,源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暗含着以水克火之意。
走出藏书楼,迎面是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一泓碧水经暗沟与月湖连通,使池水终年不竭。“所以也用作消防水池,万一着火,就近有水源。”李开升说。
精巧构造之外,藏书管理更为严格。钥匙由各房共同掌管,非各房齐聚不得开锁……诸如此类的规定,对当时的书籍保护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天一阁现藏30余万卷古籍中,善本有8万余卷,其中尤以成系列成规模的明代地方志、科举录为特色双璧。现存的271种明代地方志中,164种为海内孤本。
上世纪80年代北书库建成,第三代书库也在10多年前建成使用。如今,北书库一楼还专门开辟了阁藏古籍展示柜,一排排定制的樟木书柜整齐排放。打开细瞧,樟木搁板上,平放着一册册古籍,间或放着白色袋装芸草。“草香独特,能够防蛀驱蠹,保护书籍。”李开升说。
在天一阁博物院的南侧,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包括陈列展览服务区、体验区、文物典藏修复区等功能区的天一阁南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新的一年,这将是天一阁建设的重中之重。“未来,两个馆区在功能上充分互补,又各具特色。”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说,北馆侧重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家”与“藏”,南馆侧重现当代语境下的“公”与“用”。
善本存护
引入智能设备,培养修复人才
自动灭火系统、温度监测系统、空气净化系统、虫害检测装置……步入5000平方米的第三代书库,遍布其间的监测设备,让人印象深刻。
不仅如此,书库中一排排恒温恒湿智能柜让珍贵古籍有了“新家”。“柜体通过内置的工作模块,控制温度和湿度,实现智能控温和控湿。”天一阁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主任李洁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