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新空间涵养艺术之美(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23 13:17:01
浏览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联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共同推出的新空间戏剧《猫神在故宫》,单独开辟一个新空间作为剧场,分为预演区、主演区、出口商店3部分,打造融展、演、商于一体的创新空间模式。从走入预演区那一刻,观众就进入了“后花园”,表演就已开始,随后步入主演区,走进宫殿场景,剧情随之展开。除此之外,在天桥艺术中心每层都设有艺术装置、手工坊、下午茶、文创等IP相关产品和体验项目,丰富了戏剧产业链,打通了文化消费新场景。这种演艺新空间项目注重通过复合型场景营造来增强观众的获得感,与演出相关的互动、文创及社群活动也是剧目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强化观众对作品的体验和认知。

  当下,演艺新空间进驻商场也成为新兴的文化消费品类。从瑞虹天地月亮湾到北外滩来福士,从中山公园龙之梦到合生汇,仅仅两年时间,开心麻花就在上海多个商业综合体内拥有了自己的演艺空间和驻演空间,打通演艺和消费的边界。在陕西西安,总面积2.4万平方米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涵盖当地小吃、主题文创、特色演艺、沉浸游戏、场景体验等多种业态,让游客尽享唐风唐韵。

  演艺新空间中的表演艺术联动多种业态,打造“演艺+”体验新场景,成为激活文化消费的新动能。在演艺新空间不断涌现的过程中,舞台艺术与生活消费双向融合,拓展了演艺产业链,构建了消费新场景,培育了文旅新业态。

  助力文旅融合和城市更新

  演艺新空间的空间形态丰富多元,可以是传统小剧场的创新运营,可以是剧院公共空间的开放拓展,可以是文博古建戏楼会馆焕发新活力的演出,也可以是胡同街巷深处“小而美”的戏剧发生地……当前,演艺新空间没有统一定义,但业界有一些基本共识,那就是演艺新空间要基于城市发展需求和区域定位,结合区域文化根脉、消费特点和空间资源进行建设。深耕城市沃土,创新内容与运营,是演艺新空间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打造演艺新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在北京前门西河沿街220号,推开两扇朱漆大门,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纯木结构二层戏楼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正乙祠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后虽进行了修复,却一度入不敷出,难以为继。2019年,北方昆曲剧院接收正乙祠后,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了全面修复,大幕重启的百年戏楼正乙祠锣鼓声再次响起。正乙祠的“重新开张”,正是得益于“会馆有戏”项目。几年前,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提出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陆续上演精彩演出,百年前会馆里“乡人欢聚看乡戏”的热闹场景得以重现。结合昆曲元素和场地条件,正乙祠积极开办名家讲座、拍摄纪录片、举办非遗展览,更策划推出“昆曲下午茶”,打造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未来会馆演艺新空间将带动周边名人故居、文化场所及文化街区的整体活化发展。

  位于上海黄浦区汉口路的亚洲大厦在人民大舞台原址上兴建,本身自带戏剧基因,但多年来一直作为写字楼使用。2020年,一部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的走红,让坐火车、打“飞的”、拖着行李箱来看戏的观众络绎不绝。之后,优质民营剧团不断涌入,音乐剧、话剧、舞剧等不同类型驻演陆续在亚洲大厦“安家”,21层建筑中有多达19个小剧场。亚洲大厦从一座商业办公楼转型为垂直生长的戏剧街区,甚至成为上海密度很高、人气很旺的文旅新地标。无论是古建新生,还是商圈活化,将表演内容与建筑形态、历史文化结合,依据空间设计创新演艺内容,激活空间资源,是艺术赋能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