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正成为乡村最灿烂的舞台(人民眼·新春走基层)(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09 07:15:07
浏览

  “‘村晚’为什么火?火在村民当主角,火在群众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月亮挂在半山崖》节目主创人员、化屋村村民杨烨说,“就拿我们这个节目来说,结合了苗族传统歌舞与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场景,又融入了现代舞蹈等元素。完全由村民自排自演,展示了民俗文化活力。”

  村民当主角,演活了村里人、身边事。同一天,在湖南长沙浏阳市大围山镇白沙村,“村晚”如期上演,从“导演”到“演员”都是本村村民。舞台上,一个名为《磨豆腐》的小品让乡亲们看得津津有味。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成为许多白沙村民的“心头好”,不仅因为当地方言中,“豆腐”的发音与“多福”相近,也因为经过多年发展,白沙村的豆腐产业年产值如今达到8000万元,让乡亲们“多富”起来。

  今年1月中旬,村民们萌生了编排小品《磨豆腐》的想法。他们自发组织创作团队,走访了白沙村多位开豆腐作坊的村民,挖掘、整理他们的奋斗故事,还联系了镇文化活动中心一位负责人,帮着一起推敲打磨剧本。

  “白沙豆腐好吃,关键在水。黄豆都是用我们大围山清泉水充分浸泡了的。”“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我们村的豆腐产业,绿水青山永远是我们白沙人的金山银山!”……小品演出现场,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

  村里一家豆腐作坊的负责人廖素平参与了创作和演出。演出结束,走下舞台,她感慨不已:“本色出演,讲的都是咱身边的故事,说的都是大家的心声,过瘾!”

  有人打着快板说村规,有人唱着山歌迎游客……一个个群众演员轮番登台,一桩桩田间农事、生活日常走上舞台。“因为演得真实,所以村民们爱演、爱看,今年已经是我们第七年办‘村晚’了。”白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勇说。

  年年办,年年看,为何还年年热?“因为‘村晚’有乡土味,展现民俗、地域特色,又有烟火气,是村民幸福生活的直观写照。”湖南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周固坚曾筹办、导演过多场大型“村晚”活动,在他看来,“村晚”是场晚会,更是乡村文化艺术的“宝箱”、民俗文化的“展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市”,“那些融汇在艺术舞台上的文化音符,传唱的是乡村全面振兴、梦想照进现实的时代乐章。”

  政府搭台

  完善场地、服务保障、专业指导,文化惠民有温度

  室外寒风阵阵,“村晚”现场暖意融融。这里是山东青岛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河东村,“村晚”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节目换场,快板演员退出舞台,舞蹈演员踏上红毯,大荧屏切换画面,环绕立体声响起,光影交错间,舞者步伐轻盈,舞姿翩跹。

  “好的视听效果离不开好设备。”大河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崇波边说边带记者参观,“我们‘村晚’演出室有空调、大荧屏,还有专业音响……”

  走出演出室,来到一旁宽敞明亮的排练室,大河东村村民、舞蹈队编导段志燕正带着同村姐妹们熟悉动作,准备登台。“过去是室外演出,简单搭个台子、拉个幕布就算舞台,最怕遇上刮风下雨天气。排练也苦,夏天热,得随身带上蒲扇;冬天冷,要裹大棉袄。”段志燕说。

  2021年6月,沙子口街道在大河东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专门设置了排练室、演出室,“村晚”舞台也从露天搬到了室内。“从摇蒲扇到吹空调,从小幕布到大荧屏,我们的演出条件越来越好,积极性越来越高。”段志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