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正成为乡村最灿烂的舞台(人民眼·新春走基层)(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09 07:15:07
浏览

  配套服务、资金保障等也同步跟进。沙子口街道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韩阳介绍,近年来,青岛市及崂山区鼓励各村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培育发展一批民间文艺队伍,还出台相关奖励办法,对积极举办“村晚”的村集体和在街道、区、市级重大节庆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文艺队伍给予奖励。

  连续9年举办“村晚”,去年大河东村按政策顺利申请到奖补资金,用于购置话筒、音响等设备,还给村里几支文艺队添置了服装、道具。前不久,段志燕带舞蹈队到区里比赛获了奖,又申领到一笔奖励资金,“我们准备买一批新衣裳、新道具,请专业老师帮我们编排新的舞蹈节目。”段志燕说。

  在周固坚看来,各地“村晚”越办越火,离不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搭台引导,“不仅要让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有平台、有保障,还要让他们有指导、能提高,把节目办出质量和特色。”

  在白沙村“村晚”《烟雨唱白沙》形体舞表演现场,伴随着悠扬婉转的旋律,10多名身着演出服的农村妇女撑开一把把油纸伞,在“朦胧烟雨”中漫步……

  村民刘佳文举起手机记录下妻子表演节目时的优雅姿态。他的妻子叫胡秀兰,大半辈子在家操持家务。刘佳文印象中多是妻子系着围裙做饭、扛着锄头下地的样子,“这几年经常见她练舞,但没想到跳得这么专业。”

  “跳得专业,全靠专业的人教。”演完节目的胡秀兰来到丈夫身边,眉开眼笑地告诉记者,“我们舞蹈队选定节目后,村里与市文化馆联系,给我们派来了舞蹈老师,帮我们一点一点地调整手势和体态。”

  胡秀兰还是村老年大学学员。2018年10月,在浏阳市、大围山镇支持下,白沙村开办老年大学,课程包括舞蹈、声乐、乐器、书法等,许多村民抢着报名。

  “乡亲们兴致高,光是来上舞蹈课的就有100多人。”吴勇说,白沙村地域面积较大,为方便开展活动,村里按就近原则,引导喜爱舞蹈的村民组建了4支舞蹈小分队,由专业教师定期现场指导教学。

  “最初,我们有的跟不上节奏,有的动作不协调,连简单的广场舞都跳不好。现在,像形体舞这样难度较大的舞蹈,我们也能跳。”如今,胡秀兰与村里姐妹们成立了开心姐妹舞蹈队,每晚都在村里小广场集合,踏歌起舞。

  有场地,有指导,还有“送戏下乡”。今年的化屋村“村晚”,不仅有专业教师全程指导,毕节市文化馆、黔西市文化馆也派人到场支援。连离村百余公里的赫章县也来了一支表演团队,送来当地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铃铛舞”。12名演员手持铃铛,舞步轻盈,看得台下观众目不转睛、连声叫好。

  近年来,黔西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文艺团队等走进乡村,把具有专业水准的文艺节目送到群众家门口。黔西市文化馆馆长何幸介绍,目前黔西市拥有49支社会文艺团队、60支乡镇文艺宣传队,每年开展进村下乡文化惠民演出200余场。

  “借着文化惠民的东风,我们跟着学习、整理和发掘苗族多声部民歌、口弦曲、芦笙曲等,还创作了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等10余支民族舞蹈节目。这次‘村晚’,不少节目都是村民新改编的。”许蕾说。

  文旅融合

  发展旅游给“村晚”带来流量,“村晚”又赋能当地旅游发展

  “乡亲们,跟我走,好戏还在后头!”

  白沙村“村晚”现场,一曲舞罢,吴勇拿起话筒担当“导游”,带村民、游客往万福老街深处走。街面名为“年叁拾”的老店里,是白沙村精心设计的“村晚”非遗市集,展示了浏阳的夏布工艺品、油纸伞及木版年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