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展现五千年前璀璨文明(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航拍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章勇涛摄(人民图片)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良渚博物院供图
良渚文化瑶山遗址12号墓采集的玉琮。
良渚博物院供图
良渚文化瑶山遗址7号墓出土的玉钺组合。
良渚博物院供图
刻鸟立高台符玉璧局部特写。
良渚博物院供图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本报即日起开设“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栏目,讲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故事。
——编 者
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巍然矗立的宫殿区、出土大量精美文物的分等级墓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以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区域性早期国家的繁荣,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已形成“1+3”立体展示阐释体系,目前开放有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通过文物展示、遗址现场展示和独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公众深入感悟良渚文明的璀璨。
再现古城气象万千
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包括城址、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外围水利系统等。城址为三重向心式布局,位于中心的是莫角山宫殿区,宫殿区外围是内城和外城,整体布局与后世“宫城、皇城、郭城”的都城结构相似,是中国早期都城规划营建的典范。
“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有专家这样形容今天的良渚古城遗址。历经5000多年沧桑,地面上除了台地、土坡和被植物覆盖的水坝遗迹等,看不到明显的建筑遗存。
“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坚持‘最小干预、最大阐释’原则,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展陈体系和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打造‘走入式、沉浸式、体验式’的美丽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运营负责人郑佳说。
“良渚古城周长约6公里,城墙接近长方形,转角处为圆形。大家看,那边绿色的凸起部分就是良渚先民夯筑的南城墙,城墙里是内城区域。”顺着讲解员的指引看过去,只见一道土坡上长满了三叶草,鲜明的绿色将其与周围的土地区别开来。
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辨识各类遗址,公园内通过不同植物来标识不同的遗址,比如水稻种植区域表示古城的水域,狼尾草区域为良渚文化时期的台地(良渚先民堆筑的生产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