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 我们一起感受文化魅力(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22 06:40:07
浏览

  临近中午,街上的烟火气更浓了。“买的买,捎的捎,卖药糖的又来了!吃嘛味儿有嘛味儿,人丹薄荷冒凉气儿!”天津方言的叫卖吆喝声音脆亮,底气浑厚,洋溢着津味儿的喜庆。茶汤摊主揽过硕大的龙嘴大铜壶,茶汤香味四溢;炉上的糖稀在艺人手里揉搓吹拉,转眼便成了可爱的动物形象……人们摩肩接踵,赶着将幸福的滋味带回家。

  此时,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店迎来了高峰,3个结账柜台同时操作,排队的队伍足有七八米。最受欢迎的传统口味麻花儿,一天就能卖出几百盒,顾客手里的小篮子都换成了大筐。称重、补货、打包、结账,果仁张古文化街店的店员们干劲满满。店员告诉我:“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天津味道’。”

  记者点评:离开时,我迎面碰到正在巡街的古文化街保安队队长老肖。他告诉我,不少游客问路时,也会问及老字号背后的故事,“我边干边学,现在也了解了不少非遗知识。”老肖爱写诗,他新写的那句“人间何处花常在,春色年年杨柳青”让我印象深刻。这也许就是古文化街的魅力所在,它有形地记录着城市的风骨,又无形地塑造着我们心灵的脉络、文化的肌理,最终组成了我们共同的时代记忆。

  

  安徽 正月初三

  大别山深处好戏连台

  徐  靖

  沿盘山公路驱车而往,一边高山,一边深谷。苍松翠竹间,一座座民居依山而建,清澈的溪水水声潺潺……这里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田头乡泥潭村,大别山深处的一个村落。

  农历正月初三的下午,大家都挤到了村文化礼堂。屋外寒风阵阵,屋内却热气腾腾,人头攒动。“吃过午饭就来了,不然没有好位置。”村民蒋成旺早早就拖家带口来到礼堂,只为抢上靠前的座位,安心看“村晚”。“这可是村里过春节最大的事,不来捧场怎么行?”

  锣鼓一响,好戏开场。安庆人爱听黄梅戏,爱唱黄梅戏,泥潭村人也不例外。《上寿》《风花雪月》《年年有个三月三》……一名名群众演员轮番登台,纵然舞台简陋、行头普通,但一嗔一笑仍顾盼生姿、灵动传神。台下不少村民边看边跟着唱,还不忘拿出手机拍照录像。

  “汉室中原四下里,干戈扰乱猛听得,炮火连天……”一片掌声之中,岳西高腔《坐场》隆重上演。岳西高腔,原称高腔,是古青阳腔遗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不协管弦,锣鼓伴奏,鼓板击节,一唱众和,是岳西高腔的特点,也区别于其他类别的高腔唱法。”岳西高腔县级非遗传承人、本场“村晚”艺术指导蒋东奇说。

  田头乡是岳西高腔的发源地之一,2021年被评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岳西高腔唱法独特,原汁原味的岳西高腔,出了岳西便很难听到。果然,悠扬的唱腔一起,瞬间将气氛推向高潮。

  “泥潭人怎么能没听过高腔,幸亏有了‘村晚’,让孩子也可以现场感受一下传统艺术的魅力。”村民陈洋林常年在外工作,今年春节,特意带着女儿回到老家。“好听!”这是小姑娘第一次现场听到岳西高腔,高兴得手舞足蹈。

  “‘村晚’是一个特别好的舞台,有机会在家乡父老面前展示,每次我都非常激动。”演出结束,正在后台换衣服的村民陈四林说。他20多岁开始随家中长辈学习岳西高腔,虽然常年在外打工,却已经是第五次回村参加春节文艺演出了。

  记者点评:流行歌曲、广场舞、魔术、小品……村民自编自导、自排自演;演身边人,说身边事,唱新生活,话新风尚,乡音、乡风、乡情、乡愁交织融合,每个人脸上有笑,眼里有光。“村晚”火,火在有乡土气息,有年俗年味,有地域特色,有传统传承,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与繁荣。

  

  北京 正月初三

  文化市集“开”进电影院

  任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