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加持助中国音乐“出海”(4)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29 09:16:06
浏览

  我国目前亟待培养音乐科技复合型人才。以2023年大热的人工智能为例,它将在音乐创作、智能硬件、音乐教育等领域带来开创性的新发展。要用好人工智能这件工具,就需要兼具音乐与人工智能相关技能的复合型高手。

  中央音乐学院携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组建跨学科导师阵容,于2019年首次招收了音乐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方向的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也利用跨学院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以及通过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着力培养音乐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后备军。

  站在音乐人的角度,戈非表示,新技术对艺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工业化水准更高的舞台,拥抱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他坦言。

  2021年,草台回声与虚拟现实领域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场虚拟现实演出,艺人需要穿着动作捕捉服装演唱演奏,同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动态操控,加入背景和各种光影效果,最终转化成观众看到的虚拟现实画面。

  “观众对演出效果抱有越来越高的期待,我们必须赶上时代,努力满足观众的期待。中国音乐人的能力,也要跟上音乐产业的全球工业水准。等到这些目标实现了,我们的音乐‘出海’自然而然也就成功了。”戈非说。

  音乐与其他媒介形态整体“出海”

  最近,音乐舞蹈《科目三》在海外得到“病毒式”传播,离不开海量的二次创作以及加工剪辑。在新媒体平台上,一个节奏或一段副歌就能被转发千万次,一些沉寂多年的冷门内容会突然因为二次创作火爆起来。这些都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现象。

  音乐“出海”的主角是音乐,但“走出去”的并非只有声音。汪京京强调,音乐作为一种技术形态和艺术形式,和其他许多技术、艺术都能连为一体,不可割裂看待。

  用汪京京的话来说,互联网时代以来,音乐和动漫、电影、游戏、短视频等文化产品的关系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如今谈中国音乐“出海”,应当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事业结合起来看。

  张铮指出,从宏观角度来看,音乐“出海”应放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框架下布局。

  “音乐不需要翻译,它对国界和文化差异的穿透力是最强的。”张铮建议,“如果我们能利用好社交媒体——二次创作这条传播途径,中国音乐会在国外收获更多影响力。”

  自20世纪以来,每个时代的音乐产业都和当时的技术血脉相连。一些未能及时实现技术转型、把握机会窗口的企业难免会销声匿迹。反之,能够用好技术的艺人、企业就能为音乐产业创造更多价值。

  “我们还在尝试很多方法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艺人和综艺联动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向,如果我们的乐曲、音乐人能在海外综艺节目上闯出名气,也会有很好的机会。”戈非说。

  “中国音乐出海计划”也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动做了规划。汪京京透露,目前音数协音促会正在支持中国音乐人在音乐电影、电影配乐、动漫配乐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音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它可以渗透、融合到任何一个产业,例如,电影、游戏、演出行业、广播、电视等。”汪京京表示,在音乐“出海”的道路上,务必要利用好这些有机联系。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技术应用方面,创新都是音乐产业从业者最重要的品质。在这个日新月异、全球互联的新时代,我们要做好音乐,把中国的音乐推向世界,就必须勇立潮头,把创新作为矢志不渝的目标。”汪京京说。

采 写:记者 孙明源

策 划:房琳琳 何 屹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